我错了!你造吗?原来这么多车厂玩“减配”!
新车评网
作者:
新车评网
+关注
2016-10-13
评论 (0)
很多时候,我们都会听到身边一些对汽车比较了解的朋友说到,“XX车,减配,不厚道,不要买”。最近闹得最火的就是国产的奔驰新E级铝换铁的“狸猫换太子”了。(先吐槽一下国内对“车身”指代的内容并不太严谨,frame车架也说是车身,chasis底盘也被说成车身,body车体也可以说是车身)那么究竟减配对于消费者来说,会不会影响实际体验或者可靠性?
首先,汽车是一个很微妙的“黑箱系统”,也就是说,大部分人其实摸不透它内里乾坤,而只能够感受到它外在带给我们的各方面体验。所以,绝大多数所谓的“减配”,是开不出来的,或者说,在没有和原版车型进行详细的对比,没有非常敏锐的感受器,是开不出减配的味道来的。另一方面,就算车子减配了,导致了某些性能的变化,但是仍可以通过其他方面的调整来把负面影响掩盖掉。
例如奔驰E级因为车身覆盖件从铝合金换成了钢板,理论上车子重了,对动态性能是有影响的,例如加速慢了操控极限轻微降低了刹车更早热衰竭等,但是这些动态性能的弱化,是可以通过油门踏板调得更轻快,转向调得更紧凑,刹车调得更灵敏等方法掩盖住的。就如一锅鸡汤,少放一点鸡多放一点鸡精,鲜味不减。
那么,减配影响的是什么呢?我认为最大的影响就在于可靠性。一个很简单的例子,我们拿“开不坏的丰田”来说。一般我判断一个品牌车子电路系统是不是可靠,就看该品牌车型刹车时只亮起一侧刹车灯的情况,遇到的概率越高,该品牌的电路系统可靠性就越低。然而在路上,我也看到很多丰田车尾灯只有单侧亮起。而在日本,则基本上没有发现丰田车有这样的情况。
“有没有搞错,丰田也减配?”其实只要在中国市场要想能够生存下去,以牺牲可靠性换取低成本是不可避免的一项措施,区别只是有的品牌选供应商时有节操一点,可靠性退化得没那么严重,有的品牌选供应商时对价格更眼红,导致可靠性退化得厉害一点而已。原因无他,我国税负制度,以及汽车市场总体上是劣币驱逐良币的。第一点,在汽车工业发达的国家,这些国家的汽车工业的主要贡献,不是被拔毛,而是用来提供大量就业岗位,以及带动周边产业的提升,税率相对低一大截,欧美日等国家的综合税率也就10%不到。而在我国,汽车行业的综合税率要高一截,包括消费税(3%-5%)+增值税(17%)+教育附加税+城建税+地税=大约车价的40%。也就是说,如果要生产出一辆售价10万元的汽车,其中4万元要贡献给国家,再预留大约10%的利润空间(粗略预估,主机厂+经销商),那么留给主机厂的制造成本只有5万元左右。第二点,我们买车的时候对价格十分敏感,而且认为同一个级别的车型,不管配置不管机械性能,卖得比竞争对手价格高了就是“卖贵了”“不厚道”“奸商”。那么主机厂也只能遵守这个游戏规则,把车价一再压低。羊毛出在羊身上,一方面售价越来越低了,另一方面成本空间被压榨,你指望主机厂是慈善机构,到贴着给你“厚道”的用料?最后的结果肯定就是压低生产成本,“减配”。不要说主机厂黑心,雪崩里面的每一片雪花都有责任。
根据踢猫效应,主机厂要压缩成本,最后大部分都会把压缩的成本转嫁到供应商的层面。供应商的供货价格被压低,并且供应商之间的竞争也存在劣币驱逐良币的情况,很多时候是价低者得。一分钱一分货,价廉岂能物美?
敲黑板时间:那些“减配”的“黑名单”
这不重要,真的。因为没有车不减配,区别只是有些车看得见的地方也减,有的车只在看不见的地方减而已。相比于赤裸裸的材质更换,看得见的结构简化,那些在供应商方面偷龙转凤的行为,对整车的品质、可靠性的影响却一点都不小,但却更隐蔽。这都是在你看不见,但是却偷偷起作用的地方。
例如橡胶密封件,一般人看不出来好坏,但是劣质的密封件,更容易发生油液泄漏,在活动部位产生异响、发生黏连死滞。当然也有一些车型,它的国外“原版”本身可靠性就不佳,那么拿到国内国产,自然也没有好果子,这不算是国产“减配”的锅。
一辆车的供应商成分,对消费者来说就是汽车这个大黑箱的一个组成部分。谁家供应商更“厚道”?我只能说,日本品牌供应商体系中有更多的“关系户”,在进入中国市场会把这些供应商都一并拉到中国来。当然,与中方合资,自然绕不开中方手上的裙带关系,这让日系车的供应商成分变得复杂了一些。所以相对来说,日系的供应商体系更有“节操”一点(主要指两田和日产),现地化生产后的可靠性衰退没那么严重。而欧美品牌,相对地在供应商的选择方面更加相信商业法则,更容易带入本土供应商。
标 签
配置
车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