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两件事,许多车企都头疼。一个是火烧眉毛的“官降”,经济形势不太妙,大家都捂住钱包,车子忽然卖不动了,价格战该打还是得打,再不“官降”连经销商也不爱陪你玩了,真让厂商着急;一个是看似无关紧要的“取名”, 却也令各家车厂大佬脑袋伤得不轻。怎么说?
这边锋驭要上市,那边锋范也上市,然而锋驭和锋范并不是什么同胞兄弟,不做兄弟互相这么套近乎到底是干嘛;陆风准备发布新车,新车和现款陆风X7使用相同的E32内部车型代号,指不定上市就定名为X7 Plus,时尚时尚最时尚;荣威360好像不太喜欢和一个流氓软件使用相同的名字,准备要叫朗程,朗逸和景程深情看了对方一眼,好基友,还有景逸呢;吉利全新的紧凑级SUV,内部代号NL-3,网友们亲切地把它唤作“牛栏山”,吉利认为还是叫博越才显气派,并且新产品序列命名都要以“博”字起头,新产品一下子全都成了“博派”;标致EMP2平台上开发的新款中级车,按照规矩应当命名为501,但喜欢“8”的中国人,似乎对“1”不那么感兴趣呢,标致301就是例证;传闻路虎正在鼓捣一款入门级的SUV,名字可能也叫Landy,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作为一款高端小面包车,昌河浪迪它怎么都想不通;此外是斯柯达Yeti,在大家忙着取中文名的时候,他却忙着取消了不是那么光彩的中文名字......
给汽车取名这事,就算你不承认它是一个严格意义上技术活,也总算是有一点的技术含量的。俗话有说,“名不正言不顺”,“不怕生坏命,就拍改错名”。投入巨额资金、耗费无数精力开发的新车,代号不一定叫得多响亮,起码要取一个不太失礼的名头吧?
略举几例,也不按顺序,也不作归类,闲心说说汽车命取名的趣怪事。
1. 五菱之光
单独一个“之”字摆出来,只是一个助词,多表示领有、修饰等关系,含义便相当于“的”。按照传统套路取名,要大气,要优雅,要有象征意义,没什么特别含义的“之”字取名,实在不好切入。五菱一反常规,将旗下第一款小短头微面(在之光以前,五菱制造的微面都是平头的)命名为“五菱之光”,初看显得平凡朴实;仔细分析,虽然“之”字一般,但是“光”字也很不一般,五菱之光连续起来,既有灵光乍现的奇妙感触,也有日后发扬光大的吉祥寓意。“之”字融进了整体里,画面感就十分之强,辨识度也非常之高,所以这“五菱之光”可算取得相当之好。举个身边的例子,譬如钟之彦,“之”也一般,但是“彦”不一般,特指才俊之士,大概就是钟家的很有才华学问的帅哥这个意思了。
后来五菱还有扬光、荣光、宏光,从微面到MPV的一系列“光”字辈,果然合了“五菱之光”所寄托的寓意,真的是发扬光大了。
2. QQ
奇瑞QQ经历了两次危机,每一次都差点令它和我们永远失之交臂。最早一次是奇瑞打算给这款售价低廉却十分讨人喜爱的小车定名,他们聘请了七家广告公司,方案几乎铁定要在“小精灵”、“青蛙王子”、“艾卡”、“奇奇”之间诞生——直到最终提案,一间广告公司把社会征名活动中取得的“QQ”这个名字报了上来。
第二次是因为QQ,奇瑞和腾讯较劲十一年之久。1999年,腾讯推出国内首款即时通讯软件OICQ,后改名为QQ;2003年3月,奇瑞向商标局申请了汽车类商标;同年7月,奇瑞公司“QQ”车面世,腾讯曾向奇瑞提出过商标侵权争议;2005年,腾讯公司在第12类汽车等商品上申请注册“QQ”商标;2010年之后,是长达四年的官司。为了一个QQ,一家造汽车的企业,一间搞互联网的公司,互相展开了最激烈的争夺。最终北京高院认定,奇瑞在汽车商品领域合法使用QQ商标,不对通讯服务领域的腾讯构成侵权。
赢了官司之后,奇瑞一口气把QQ1、QQ2、QQ3、QQ4 、QQ5、QQ6共六款商标全注册了......
说起来,QQ的发音、产品的造型,还有当时掀起的网络热潮,统统有心无意的结合在一起,也应了天时地利人和。这里隐隐约约摸出一个规律,叠字真的能令世间万物萌化啊。小车总给人可爱的印象,因而天生适合以叠字取名的,最好的例子,除了万中无一的奇瑞QQ,还有无可取代的长安奔奔。不说公公婆婆、爷爷奶奶啦,举个贴近生活的例子,如果你不常看看体育新闻,肯定以为霍天是位牛高马大胡须拉碴的江湖侠客,哪知道人家原来是楚楚可怜一位姑娘,改成霍天天就不会产生这种误会啦。还有最直接的例子,我改成何维维也肯定很受欢迎啊。
当然叠字的功力,并不完全在于萌化万物,有时候叠字才是最具杀伤力的,譬如“呵呵”。而且给汽车取名,也别只记得叠字,却忘了关联汽车产品的自身特性。例如奔奔,“奔”其实是在向消费者暗示汽车的性能。所以叠得好不好,就要看取名的功力了。当年奇瑞为了蹭一蹭北京奥运的风光,推出的五福娃车型,一律向QQ学习,叠字命名为贝贝(BB)、晶晶(JJ)、欢欢(HH)、迎迎(YY)、妮妮(NN),取名有点意思,可惜完全脱离了和汽车本身的联系,只让人想起隔壁几个熊孩子。最终奇瑞五福娃也泯然众人矣。
3. 夏利
80年代,中日交好,天津汽车从日本大发引入了生产线,准备投产一款微型面包车Hijet,一款小型轿车Charade。新车落地,快要上市了,该叫什么名字好呢?
面包车一开始叫“天津大发”,但是在天津汽车总部,大家为了再想出一个合适的名字伤透了脑筋。小轿车英文名叫Charade,日文发音则近似“夏来多”,在英文、日文发音的基础上,总部讨论出一个读音相近的中文名字,叫“夏立德”,意思是“为华夏立下功德”,日文发音较接近一些。1986年,天津市长李瑞环在视察天津汽车听取汇报时,插话问道:“夏立德”是什么意思?”了解之后,斟酌片刻,就作了决定:“三个字太多了,不如用两个字吧,叫‘夏利’,‘利’是‘利益’的‘利’,意思是‘对华夏有利,华夏得利’。”
后来Charade小轿车就定作“夏利”,Hijet小面包就定作“华利”了。现在看起来,就像一对日本送给中国的大熊猫,在当时非常珍贵。
夏利还开创了一道业界取名的新规则——夏利A+、夏利N3+,加了一个小尾巴“+”,至少比苹果想出6 Plus还要早了好几年。当然不管怎么加,夏利A+本身还是一个夏利,实际上已经有点跟不上市场的变化了。
不过也有犯二的时候。最令人摸不着头脑的,当属“夏利2000(世纪广场)”。在本名后面加缀四位数字的,除了上海大众的桑塔纳2000,以及桑塔纳3000,我还能想到的就只有《国产零零柒》里面罗家英的“攞你命3000”了。“2000”不指示排量,也不是功率,更不是扭矩,居然代表着年份,总之十分诡异;还要在“2000”后面加一套“世纪广场”,还用括号煞有介事的框起来,似乎预言了将来房地产的兴旺发达,用现在的话说,已经不是我的手太短摸不着头脑了,实在是因为你的脑洞很大啊。
当然,如果你知道了香港人管“夏利”叫做“射厘”的话。
![](https://res.xincheping.com/images/2022/diandongwanjia/art_bottom_banner.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