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问者:有钱MM 被访者:雪虎
大家好,好久不见。
这期《有钱MM网友访谈》,我找来了大家都很熟悉,但潜水已久的一位老网友——雪虎童鞋。
雪虎目前在从事古代美术史相关工作,但他对影视剧,汽车也有很深的研究,大家可以在他的车库里查看以上相关文章(点击查看)。在跟雪虎的聊天过程中,我发现他是一位挺逗的人。当我找到他,表示要对他做一期访谈的时候,他是这样说的,“好不容易潜水这么多年,又被挖出来当出土文物陈列,很奇怪。“当回答完我的提问之后,他是这样说的,“有钱MM,又找到了考试的感觉。”当我又找到他,补一些提问的时候,他是这样说的,”有钱MM,是之前的回答太水了么?“。。。我笑点低,不要介样。。。
说到这里,我相信大家一定迫不及待想看看雪虎的访谈内容了,见下。
问:你是什么时候知道新车评这个网站的,最近几年怎么开始潜水了?
知道新车评网,应该是在08,09年前后,那时候刚买了自己名下的第一台车,开始四处闲逛。好像是搜索到颜总的一篇车评,然后链过来的。现在大多数时候我都是在潜水,工作,家庭,小孩,太多事儿,忙不过来了。
问:看车库文章,感觉你兴趣挺广泛的。美术跟汽车这两个领域,跨度有点大哦。
文科生嘛,样样通样样松,经常在理科生相关坛子泡,被BS习惯了,哈哈。我原来也没想到古代美术史会是我的专业,但有些东西就是机缘巧合。但我想这两个东西有一点是共通的,就是都需要出去跑,而且天南地北,什么样的地方都有可能去。我对车的兴趣可能更多的是从自驾游开始,对美术史的兴趣是从野外考察开始的,至于对机械的兴趣,其实小男孩心里都有一台“蒸汽机或者挖掘机”吧,只不过区别就在于小男孩的梦想最后是变成爱好还是职业罢了。
问:现在看来,你把梦想变成了爱好,那么,你在小男孩时期印象最深刻的一台车,是什么?
应该是八十年代末父亲从上海带回来的caterpillar卡车。全合金,实心橡胶轮子,大约五六十公分长。那会儿四五岁的我可以直接坐在车斗里。这车现在应该还在我爸妈家。我觉得男孩子小时候对于包括汽车在内的这些机械制品的迷恋,可能更多的还是一种对工业美学的执迷,而不单单是对某一门类的偏好。所以很多人长大后会怀念那种所谓纯粹的机械感,就像宫崎骏老爷子的漫画那样,一种时代性的感伤。
问:前面说到你喜欢自驾游,都去过哪些地方了?
往西到过和田,往东到丹东,往南到过大理,往北....呃,没怎么去过。其实也不算是纯粹的自驾游,大多都是跟手头的项目有关。去和田是跟社科院考古所一个项目有关系,去大理是学校和自治州申报文化遗产的项目有关系。主要是有时候驻在当地时间长,那些地方派车也紧张,我自己也喜欢发神经,就开过去了。不过这些年开下来,也能够仔细看看沿途的风土人情,这是高铁和飞机比拟不了的。
问:我知道你现在在开丰田锐志,下一部车,打算买什么品牌的?
最近我想买辆tundra皮卡丢郊区。不过很多人说买了后悔,而且之后这两年工作可能会变动,所以一直没下决心。
问:为什么会选择皮卡呢?
呃,首先我已经有两部轿车,LP也是相当于轿车的小SUV,不想再换轿车了。皮卡上货车牌,北京不用摇号,只是平时不能进五环。前两年我在昌平那买了一个院子,皮卡平时可以停那儿,进城就换轿车。其次是我最近迷上了BBQ,在院子搞了好几次,希望出去自驾游也能做。但轿车后备箱放烤炉之类的器材太局促了。最后,之前在芝加哥访学的时候,去亲戚家农场开过皮卡,印象也很好。但买辆皮卡只是一个想法而已,天津保税局我去过几次,就是还没下决心。
问:对于一台车,你会着重研究它的哪些方面?
首先是身世,例如XCP的前世今生栏目。对于大多数厂商来说,各级别车型的身世都是迭代有序的。身世决定了定位、规格、预期消费市场,等等。对于业余爱好者而言,考察身世问题,相关资料也更容易检索到。它有一个功用,就是能够理清贴牌车之间的关系。比如前些年通用旗下各品牌互相贴牌的车型就很多。
身世之外,规格问题也很有趣。例如平台、底盘、悬挂这些部件的材料、设定等。虽然谈规格问题,很容易被认为是键盘爱好者。但对于大多数汽车爱好者而言,能够深度接触并体验的车还是少数。他们了解车子的最主要途径,还是透过媒体和厂商的公开材料,像维修手册、技术讲解PPT、媒体解析等。
就我个人兴趣而言,工业界的资讯在很多时候有助于了解汽车界的发展趋势。所以,解读工业界新材料、新技术的新闻,也是件了解汽车规格下一步发展变化的门径之一。
如果说身世问题就像走迷宫,走到最后会豁然开朗,那么纸上谈兵式的玩味规格,就有点像在后院摆弄英式园艺。你可以随时随兴摆弄一处,毕竟是爱好,也许永远不会蔚为壮观,但兴之所至,总可以自得其乐。
玩味规格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帮助自己进一步了解原厂设定的巧妙与平衡点所在。这一点往往被很多改装的车友忽略。原厂设定就像希腊罗马式的民主,肯定不是最完美的,但也不会是最差的,而很可能是最平衡的。在不够了解的前提下,改装很容易打破原厂的平衡,最显著且直接的后果之一就是劣化行车品质。真正的改装,其目的仍然是以提升行车品质为目标,这就势必要求重建新的平衡。当然,在重建新的平衡当中,少不了各种尝试与调试,这就不是键盘手所能覆盖的范围了。
问:对身世问题的研究,就像是你在车库里写的那几篇纳智捷文章吗?
是的。
问:现在还有关注纳智捷这个品牌吗?你怎么看它未来在中国的发展?
我当时之所以会写那几篇文章,并不是对品牌本身感兴趣,而是看到所有媒体都对品牌和车型来源语焉不详时,不禁考据癖发作,才去挖材料的。就我个人而言,其实谈不上什么品牌的偏好。我更关心的,一方面是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另一方面,则纯粹是历史与文化。纳智捷之后没再注意过,因为我自己和周围都没有它的潜在消费者。听说卖的不错。就我自己而言,纳智截的造车理念无法认同,而且审美这一关过不去。其实我还是外观党。
问:造车理念?可不可以详细说一下?
说好听点,是全球化采购与本地整合;通俗一点,是大杂烩式的堆砌;说白了,完全就是迎合市场需要,我看不到他自身的定位。比如说纳智捷大七那个产品,底盘是借来的Espace MPV,四驱是麦格纳还是施泰尔的。但直接拼凑起来肯定不行,所以就得进行本地化改造。比如加强底盘,加强悬挂。问题是台湾中华自主研发能力与经验毕竟欠缺,本土材料科技也落后,改造的结果就是一台如同硬派越野车那般笨重且耗油的城市SUV。所以说,全球采购与本地整合这条路线本身不是错。但前提是品牌自身要有一个预设,有一个理念。同时,品牌所立足的国家或地区的工业界,能够在相关技术上予以足够的支撑,帮助它实现对车型预期的设想。大陆目前几家本土车厂,我看走的路线就比台湾中华强得多。尽管各自有偏重,各自现阶段产品缺陷还很突出,但路线对了,技术的成功与市场的成功只是时间问题。
问:你刚说到喜欢研究历史与文化,有没有研究过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
汽车工业好大,卡车商用车这块不懂。乘用车这块也是一点皮毛。从一个局外人的角度看,一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前,其实并没有一个思路清晰的民用乘用车发展的规划。八十年代“市场换技术”的思路,着眼点还是强调单项技术引进与整车的落地生产,而没有相应的本地研发与品牌规划。这种技术引进优先的思路,本质上还是延续了五十年代苏联援助时期军工产业的技术路线。但民用车工业自有其商业属性,与军工业不同。八九十年代之交后,后者反倒逐渐培养起本土研发的人才队伍,民用车工业却仍然滞留在所谓“市场换技术”的陷阱里,沦为代工厂。这种现代化陷阱,在很多发展中国家都曾出现过。不过近年来民营自主车厂逐步兴起,还是一定程度改变了现状。
以变速箱为例。大概五年前,本土品牌自动变速箱选择非常少,基本只有两种,爱信的四速或者punch CVT,后者比利时一家公司在南京设厂造的。但现在,陆风和盛瑞搞出了横置8AT,吉利在搞丰田思路的混合动力用ECVT,比亚迪的双离合也推出了不少型号。尽管可靠性、控制逻辑等方面,现阶段产品问题还很多。这些都需要时间与经验的积累,但路子是对的。反观国企背景的合资厂家,改头换面的车型不少,自主研发能力提升了么?看不到。可能上汽还略好。荣威550 plugin就不错。
问:对本土品牌来说,你认为它们现在面临的挑战是什么?
现在对本土品牌比较糟糕的一点,是市场的时机已经错过了。
这些年出去自驾也好,工作也好,去了不少三四线城市或是村镇,也接触了不少人。合资品牌与进口品牌的品牌营销已经做得非常深入,加上这几年合资品牌与进口品牌的入门车型不断丰富,价格区间也在下沉,直接压缩了本土品牌车型的生存空间。
过去本土品牌靠空间、性价比、配置,与同价位或是更高价位合资产品搞错位竞争。现在本土品牌技术水平与整车水平慢慢提升,但品牌与口碑的劣势却是进一步拉大了。即便是三四线城市,很多消费者也宁可在有限预算里买合资品牌低一级别的小车。毕竟,大多数消费者不会太多追究技术水准,还是品牌优先。
一般人对品牌与车型的印象大多停留在三四年甚至五六年前。所以即使现在自主品牌突飞猛进,要给大众消费者洗脑还得花几年。
单纯卖性价比的品牌与卖文化讲故事的品牌相比,后者的洗脑能力更强。
问: “单纯卖性价比的品牌与卖文化讲故事的品牌相比,后者的洗脑能力更强。”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前些年自主品牌主打性价比,可以说是为了生存的无奈之举,也可以说是急功近利。消费者都是拿钱投票,买性价比的群体可以说是为了实用,也可以说是无奈。因为性价比本身并不能满足消费者精神上自我表达与实现的心理需求。
但一个会讲故事的品牌,它对消费者精神上的自我满足是显而易见的。 所谓会讲故事,就是品牌溢价的基础。当然了,至于故事本身所讲的是不是事实,是否真实,那就是另一回事。
问:“会讲故事的品牌”,能不能举个例子来说明一下?
现在关于自主品牌的深入介绍不少,但它始终缺少一个有力的、能够给大众而非少数爱好者洗脑的slogan。一个车型,或者一个品牌,需要这样的一个有力的话语。比方说,上海大众那个凌度,它的slogan是宽体轿跑。这就是讲得好的故事,有效的洗脑。不会讲故事,永远靠性价比,走不通的。
比如说斯巴鲁,斯巴鲁总是被描绘成一个专注于技术研发,技术有特色、有追求的小众车厂。所以被丰田收购以后,很多爱好者惋惜。但反过来看,斯巴鲁何尝不是在讲一个故事?只不过这个故事的核心,是专注,是技术特色,比如水平对置,比如全时四驱,比如平衡。所以,所谓讲故事,就是如何给公众描绘一个图景,一个有关品牌的图景。通过这个图景,公众能够抓住几点车厂想要给公众灌输的印象。还是斯巴鲁,穷人的保时捷,这就是他的故事。如果车厂故事讲得足够好,时间足够长,影响力足够大,甚至能够让爱好者不自主地被洗脑后,帮车厂继续编故事。比如说,86的研发过程中,丰田与斯巴鲁究竟谁是主要决策人。车厂从来没有特别清晰地分辨过,其实也无需分辨。很多斯巴鲁的爱好者自然会把86中体现运动性的部分归为斯巴鲁,妥协的部分归为丰田。
访谈结束。
后记:题材所限,这篇文章我主要把跟雪虎在汽车方面的讨论记载了下来。他的兴趣很广泛,他写过影评,还爱看美剧。《Mad Man》、《大西洋帝国》(已完结)、《傲骨贤妻》、《国土安全》、《新闻编辑室》、《true detective》、《无耻家庭》,这些美剧他都有在追哦~~
![](https://res.xincheping.com/images/2022/diandongwanjia/art_bottom_banner.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