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入《王自如VS罗永浩》:做车评的也来自我检讨下

新车评网   作者: 新车评网 +关注   2014-08-29   评论 (0)

说实话,我那天晚上并不知道有罗永浩PK王自如这档精彩节目,否则我一定会现场收看的,结果我那时在看恒大。

其实对王自如,我欣赏他很久了。他的Zealer评测,出品的进步有目共睹,他出镜的表现也越来越出色。我本身也是一个视频出镜的评测人,很清楚要做到他们这样的出品水准有多难。

不过看王自如的评测视频,比看他现场辩论要赏心悦目得多。现场说话,被老罗那种不紧不慢的气场压住,王还是有点怯的,语速过快,有些地方把握不住核心,明显不够老罗老辣,当然老罗的事前准备和背后实力支持也要强大得多。

排除这点不说,我站在一个资深评测者的角度,算是王自如的半个同行,先来评斥一下老罗的观点/思维存在的不妥——

第一,用企业的检测标准质疑媒体的评测方法。讨论跌落试验时,老罗说王自如,你不可以说你的试验结果可采信,因为你不知道我们企业用的试验方法有多复杂。

我对这一点的看法是:企业当然可以且必须有科学严谨的检测试验标准,但媒体完全可以有自己的评测标准,而且这个标准完全不需要、也不必要向企业标准看齐。企业标准要符合行业、国家法规,但媒体评测不需要,只需符合自己的意图、能向受众交代,最重要是能被受众所接手理解。

说说我在汽车领域的例子。国家规定的汽车油耗测试是在实验室内,以严谨的操作循环来进行。实验条件非常严谨,一个实验室投资上千万,但基本上能上市的产品都能通过国家测试;而新车评网的油耗测试是实地测试,有些车型测出的油耗会很高,高到被我们认为“不合格”的都有。这时企业不能以“企业检测标准肯定比媒体评测标准严格”来打击媒体评测的价值。 再打个比方,国家没有标准规定一部车的空间必须有多大,但新车评网会自己去实测每部车的内部空间,空间小的提出批评。所以关于评测的标准,企业和媒体机构肯定是不同的。

老罗的第二个不妥当观点,是用企业设计产品的思路,去叫板媒体批评该设计的思路。例如在对机背内层隔热绵的讨论、机身底部静电可能击穿铜丝的设计,老罗坚持说这就是我的设计理念,你批评是你不懂。

企业对产品做任何设计都肯定有他的思想(可美其名曰“理念”),可能是一堆道理,可能是不可告人的苦衷。评测媒体可以了解这些理由,但并非必须了解,评测者没有义务去了解厂家的思想,只要根据自身的标准去思考,去评价该产品的设计是否合理。

比方说,保时捷坚持把点火开关放在方向盘左侧,而绝大部分车都在右侧。保时捷的设计师可以说我这个设计有什么好处,体现什么历史典故。但评测媒体完全可以当他放屁,直接批评这个设计用起来麻烦,不如绝大部分汽车把点火开关放在方向盘右下角的设计好用,还可能指出它存在安全隐患,比如停车时开窗容易被车外的人抢夺钥匙。这不是诬蔑,是各自站在不同立场所做的不同考虑。

说完老罗,再说说王自如是否也有不妥当?当然有。

老罗有一段话说得很对,大致是:我第一次看这个视频时也以为我们自己犯了很多专业错误,被懂行人指出来了,但当我得知是他不懂装懂,导致给我们的产品造成了坏影响,我觉得有必要发起这个讨论,说明王自如的Zealer评测并不是大家原先所想的那么专业……

作为评测人、评测机构,如果真正有意树立权威性,必须要做到小心翼翼、公平对待被评测对象,还要将心比心。我在对我们团队的新人教育中反复说过:做车评时一定要让每个批评站得住脚,要想到一部车是车厂耗资数以亿元、成千上万人付出劳动的结果,窃不可因为自己一时的偷懒、疏漏或者轻佻,对别人的产品造成“诬告”。这和苛刻批评、客观求真都不矛盾,它说的是批评别人首先要确认事实,这是一项专业操守。尤其在影响力大的媒体、平台,或者像微信公众号这种推送之后无法撤回的平台(纸质媒体也是),更要在发布前慎之又慎。

视频在最后几十分钟,我认为是这次PK的高潮。老罗直接质疑Zealer的“独立 客观 第三方”立场,因为其投资方来自小米、Oppo、Vivo、金立四家手机厂商。王自如对此并没有有力的回应,原因在于Zealer目前除了“花投资人的钱”在做内容,确实没有找到自身的创收方式。王说,“我们现在不赚钱,不代表我们以后不赚钱”,这句话更加展现了自己的无力。很多人说看到这个部分,基本这场PK输赢已定,老罗找到了对手的要害。

我此前对Zealer了解也不多,但因为我自己也做一个评测媒体,也标榜“中立 专业 原创”,所以老罗和自如对评测机构/媒体应该怎么做这段对话,我最感兴趣。在我看来,再中立、客观的评测机构,也必须找到自己的创收渠道,Zealer早年好像卖过T恤、杯子等纪念品,这就是一种。被老罗“揭露”的“咨询顾问”和“修手机”也算是业务,但却存在服务不专业和合法性存疑的问题。正如王自如自己也说,现阶段生存是艰难的。

有无数人问过我新车评网作为中立专业机构,我们怎么生存?在这里可以小透露一下:新车评网也有来源于厂商的收入,例如项目合作和广告。一个媒体要做到权威,就得实现一种境界:你既赚A的钱(例如卖它的广告),同时又做对A的报道(包括批评报道),而读者/受众依然对你信服。王自如用以回应的“这是国外存在多年的成熟运作方式,华盛顿邮报就是”,说的就是这种模式。但是如果Zealer靠花投资的钱存活,就不能套用华盛顿邮报的例子,因为拿到投资不能作为收入。

要做到上述说的权威媒体运营模式,是非常讲究专业性的,既要操守,也要技巧,难度堪比走钢丝。“客户”和“用户”的利益要做平衡,两者都要服务好,要满意度高,要可持续发展。新车评网也做老罗提到的那种“咨询服务”,运用我们的专业性,为汽车厂商提供未上市产品的内部评测,可帮助厂商改进产品、包装销售话术等,这是对“客户”的服务。 但这类服务于厂商的产品不会成为新车评网的内容,因为内容是对“用户”的服务,必须保证用户的满意度。为了坚守内容公正性而拒绝某些合作的事情我们也常干。时下一种日渐流行的合作是“做读者都爱看的广告”,只要读者爱看,本身就代表了对读者也是有价值的,这可以说是“客户”和“用户”利益双赢的一种探索。当然要怎么做,这又是专业技巧了(我们这个可没有申请专利……)。

关于评测机构/媒体如何做,如何生存,如何创收,现在看来我们的探索实践比Zealer更深入一些,毕竟它只做了两年,我们做了八年。我感同身受王自如绝对是抱着理想、激情去做这份事业,但我给他的忠告是一定要找到独立生存与发展的出路,否则你会被行业里的“邪恶力量”引向歧途。

最后我想说,这个PK在我看来既有趣,又无聊。无聊的是大部分都只是当一场好戏看,揣摩着这两人就是在联手作秀。有趣的是我倒挺想知道这个事件对今后“厂商VS评测”的业态会产生什么影响。比如我做那么多车评,每一个里头都肯定有批评,如果今后某个汽车厂商对我的评测不服要召我去当面对质,我是去还是不去呢……

当然我知道这事不大会发生,因为汽车媒体何其多,而且确实还没有谁的评测能够做到Zealer在IT领域那么压倒性的影响力。新车评网一直朝这个目标努力也尚无实现。

但这不妨碍我们继续做汽车评测,并不断开发既符合用户喜好、能被用户理解、同时在专业上站得住脚,甚至推动业界进步的评测项目和方法。我们当然也会像Zealer一样犯错,但现阶段的新车评,应该还是比Zealer略微成熟一些。

与此同时,我会在另一个领域尝试一种全新的“评”——这就是“颜宇鹏-车言论”自媒体微信号诞生的缘由。我会在这个平台传播更多个人的观点,个人观点无所谓对错,甚至不用对专业性、客观性和真实性负责,只对“人品”负责。个人的影响力,源于一个“信”字。我会努力打造YYP的“人品”,成为大家特别信任(能喜欢就更好)的朋友,愿意听我说三道四,让我指点迷津……那便是我心目中另一种极致出色、有价值的“评”。

上一篇:没有上一篇
下一篇:没有下一篇
标 签 王自如   罗永浩   Zealer   评测   中立  
关注电动新车评,玩转电动车
未知的车型 有兴趣?
是否要放弃奖励
全部填写问卷才可以领取哦
确定放弃
再看看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