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编辑室说到我去马来西亚雪邦赛车场参与报道了青年冠军方程式的比赛,其间与多位车手和车队工作人员有过深入的交流,让我对赛车运动突然多了很多感悟。这回这一篇就来说说与此相关的内容吧。
年少得志“小苹果”
在进入正文之前,先大概介绍一下这次这个青年冠军方程式比赛的背景。这个比赛是由大众汽车牵头举办的一个面对新晋年轻车手的赛事,旨在为更高级别的赛事培养优秀车手。赛事采用统一规格的赛车,赛车规格上符合FIA三级方程式的标准。比赛全年共6站,每站有3节比赛。
在这次马来西亚站的比赛中,有三位车手表现非常出色,他们是中国香港车手苏诚峻(Matthew Solomon)、英国车手Dan Wells、新西兰车手James Munro。这几位车手的共同特点是都非常年轻,年龄分别只有18、22、17岁。
苏诚峻是本次雪邦站比赛的大明星,周六的两节比赛他全部获得了冠军。苏诚峻有着一个典型的混血儿的面孔,很帅,我觉得和吴彦祖非常像。而且他的英文、普通话、白话都讲得好,这孩子以后要是不开赛车了转行当明星估计都会红,当然了如果能在赛车界闯出名堂来,估计他的粉丝也不会少。苏诚峻是近年来香港涌现出的最优秀的年轻赛车手之一,曾经获得香港卡丁车大奖赛的总冠军,去年在青年冠军方程式的比赛中获得全年第五,此外他还参加了亚洲GT锦标赛,并获得了珠海站的冠军。
英国男孩Dan Wells(图左)也是个怀揣赛车梦想的男孩子,在英国曾经参加过福特方程式和雷诺方程式。为了获得更多比赛经验、向着自己的F1梦想迈进,他开始在世界各地参加方程式比赛,包括中国的青年冠军方程式系列赛。这个家伙是巴顿的脑残粉,一直也梦想着能像巴顿那样成为英国人的骄傲。
图右的James Munro,脸上稚气未脱,很多时候展现出来的表情也和小孩子一样。别看他说话还有点羞涩,但场上比赛风格颇为勇猛,很有点他的偶像大舒的风采。另外,这个看起来很萌的小男孩还有一个优秀赛车手必备的特质:好胜心强,这次两个回合都被苏诚峻压住,两次屈居亚军,看得出来他心里很不甘心,一直强调自己一定会做得更好,这一点也有点大舒的风范。
ZZQ想:就是这三个年轻人,在雪邦赛道力压不少比他们年龄大、比赛经验丰富的车手,包揽比赛前三名,这正验证了“优秀赛车手要从小时候开始培养”这句话的真理。看着这三个人,真的会有点恨自己出生得太早了:要成为世界最顶尖车手的一员,就必须从小开始摸赛车,我们都老了……果然在赛车界,年轻才是最大的本钱。闲聊当中我们得知,现在一些中国的有经济实力、有赛车梦想的家庭,已经开始把自己的小孩从小就送到欧洲生活、参加卡丁车比赛,所以中国出一位优秀的F1车手,应该只是时间问题了。
梦想未灭老男孩
袁波也是今年青年冠军方程式系列赛的参赛车手,人缘好,很健谈,一坐下来就能和你聊很久。他进入专业赛车界的过程,就是很经典的“陪朋友去选港姐,朋友没选上,结果自己成了港姐”的故事的赛车版,当年他陪朋友去报名POLO杯,自己顺便想打打酱油,结果最后自己跑的成绩却比朋友还要好。接下来袁波便一发不可收拾:尚酷杯、兰博基尼挑战赛、青年冠军方程式……一个比赛比一个比赛高级,成绩也越来越好。
但是我们都看不出来,袁波今年27岁了,而且已为人父。更看不出来,他是一位金融业的精英,赛车纯粹是业余爱好,平时几乎没有时间训练,只是在比赛周末才参加一下训练和比赛。袁波说,以自己这个年龄,平时还有自己的工作,在赛车这条路上自己已经没有太多指望了,之所以现在还一直在参加比赛,纯粹就是为了自己的赛车梦,希望在能跑的时候尽量跑、尽量提高。
ZZQ想:在看了上面那三个小孩的故事、心情有点沉重之后,袁波的故事应该能让我们振奋一点吧。是的,赛车这个行业,能成为顶尖的毕竟只有少数人,但只要我们热爱赛车,就应该坚持跑下去,无论是什么级别的比赛。不断自我超越,这才是赛车的真谛。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这位和卷福一样有着一头卷毛和一口浓重英国口音的小哥叫Jonathan,是大众这个赛车之星培养计划里的体能训练师。这次他和我们交流了一下车手身体训练和身体恢复方面的内容,例如车手缩在狭窄的车厢里承受大G值,最容易疲劳的背部肌肉和颈部肌肉该如何进行恢复;在高强度的比赛中如何防止脱水、赛后如何快速补水;营养进食问题;专注度和敏捷性如何培养,等等。
印象最深的就是Jonathan带来的几个小玩意,例如几张小卡片,上面是些简单的数学题,他会要求车手在平板支撑状态下做这些题,并且把答案相同的卡片翻起,这个游戏可以理解为一个加入筋肉和运算的加强版“神经衰弱”翻牌游戏。这个训练对赛车手来说非常重要,因为他们在比赛中要在承受大G值的同时,清晰记住每条直线末的刹车点、每个弯道的挡位和线路等等,因此必须增强在身体疲劳状态下的记忆力。
还有这个怪怪的黄色的小球,看上去完全猜不出是干嘛用的,实际上这个怪异的小球有个特点:它在摔到地上后再弹起时,弹的方向是随机的、无法猜测的,所以赛车手们没事就会拿着这种小球互扔,锻炼自己的反应速度。
ZZQ想:别看中国金牌拿得多,其实中国在运动科学方面在世界上仍然很落后。以训练体能为例,大多数体校的教练还是跑跑跑、仰卧起坐、引体向上……这些落后于时代的单纯体能训练见效是非常慢的。近些年,中国很多专业运动队开始引入大量的外籍体能训练师,例如现在中超联赛球队中就有不少队伍是有外籍体能教练的,所以我们也明显能感觉到中超的节奏在加快,而且现在韩国的球队明显也不能靠什么“抢逼围”来赢我们了。所以科学地进行体能训练,对赛车手重要,对专业运动队重要,对我们普通人也重要。
指路还需明师
图上左边那位老外是大众赛车之星培养计划的一位方程式赛车教练,名叫James,澳大利亚人,所以不必思考他叫詹姆斯还是哈梅斯。右边那位也是这次参加青年冠军方程式的一位来自中国的车手,名叫华淼。华淼是去年中国大学生方程式的总冠军,今年也被列为赛车之星计划今年的重点培养对象。年初,华淼曾跟随James去澳大利亚做过3周方程式车手的专项训练,据说,曾是北京市中学生800米纪录保持者的华淼,在澳大利亚时开赛车开到累得想趴下,可见赛车这项运动的体能要求有多么高。
我和James聊了一下房车赛和方程式比赛,我说我们这些菜包平时也会偶尔跑跑业余的房车赛,那如果改天有机会开方程式,是不是会有很多新挑战?James说:方程式的开法和房车的开法,严格意义来说,完全不一样!由房车转到方程式,很多很多东西都要学着改变,例如找刹车点、踩刹车的方法、过弯的方式等等,几乎是完全颠覆的。但是,只要你学会了正确的方法,在这两个车种间完全可以做到自由的转换,例如中国车手包金龙现在就同时在参加青年冠军方程式和保时捷卡雷拉杯,完全没有问题。历史上在F1和DTM等房车赛都有好成绩的车手也不在少数。所以,学习最重要。
ZZQ想:和上一条类似,对于起步很晚的中国赛车运动来说,现在最缺的就是优秀的赛车教练。但只要现在这个引进来的势头持续下去的话,中国一定会涌现一批好的车手。而对于我们这些普通人来说,无论是平时开车还是玩业余赛车,重要的也是学对正确的方法,否则有可能一条路走到黑。
![](https://res.xincheping.com/images/2022/diandongwanjia/art_bottom_banner.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