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最近编辑部来了一台福特嘉年华1.0T,虽说国内小排量增压的始作俑者是大众,但想不到福特当前比大众来得更加极端。车辆工程课本曾告诉我,三缸发动机由于采用奇数气缸,天生会有抖动大的弊病。另外按照课本逻辑,1.0T机器要做出不输于1.6L机器的动力数据,就要将增压值调大,涡轮迟滞将不可避免……那我试驾完后的感受如何?上图便是答案!
不知福特对这款小机器施了什么魔法,这台三缸发动机不仅不抖,涡轮迟滞也无理失约。小排量高速会乏力?至少在国内没有这个问题,80-120km/h的加速也能用酣畅淋漓来形容。终于明白福特在欧洲,何以斗胆到将这台1.0T发动机塞入新蒙迪欧腹中。我不由得再次陷入恐惧,难道我的物理知识真的白学了?
为何说“再次”,因为这种事例还多得是。比如大家热议的多连杆和拖曳臂,按照“课本”理论,拖曳臂和多连杆的差距就如同中学生对着大学生,可是在真正试车后,我自认感官还没发达到能对此辨别的程度;孔子曾曰,柴油车必然声音粗糙,抖动不休篇幅。我最后就被起亚索兰托柴油版毁了我的“三观”;后驱车操控要好于前驱车?但操控平庸的后驱车多的是,而身段灵巧的前驱车也很多;涡轮增压动力线性度不如自然吸气?福特新蒙迪欧2.0T则是个反例;SUV操控就一定比不上轿车?那你肯定没开过卡宴和X6,再亲民点的,马自达CX-5和斯巴鲁森林人也能让你改观……
其实物理定律谁都无法违反,之所以有那么多毁三观的情况,是因为车厂通过技术手段来“对冲”掉当中的机械弊端。比如柴油机噪音大,我就优化燃烧和增加机舱隔音物料;三缸发动机抖动大,就设计独特的偏心式飞轮来抵消;SUV重心高影响操控,我就花重金花大精力来堆造底盘。
至于拖曳臂和多连杆的问题,情况则要复杂得多。我是这样看的,多连杆确实比拖曳臂有更大机械潜力(能否发挥出来则是另一回事)。即同个厂家在同年代,并以同样心血去调校,多连杆估计真会好于拖曳臂。可问题是,国内没有这样的对比“标本”提供给我们。哪怕是我们曾做过的新老速腾对比,两车所处年代不同,新速腾可以通过调校水准的进步(中间经过了多年的积累),来弥补结构简化所带来的副作用。
高尔夫7在国外就有两种后悬挂形式,1.2T配拖曳臂,1.4T则搭配多连杆。德国媒体AMS曾拿两台车进行过悬挂对比,最终得出多连杆更优秀的结论,一定程度证明了我的观点。不过我心中的疑云仍未消散,因为AMS的测试全在封闭试驾场中进行,当中的极限项目和日常道路还是有着出入。嗯……貌似有点扯远了。
说了那么多,都是源于最近很多朋友问我买车意见时,总会说,那台车机械结构XXX,会不会有XX的问题?我对此都会说,你先去4S店试驾再作结论吧!朋友试驾回来后,都承认想象中的坏表现并没如约而至。不过中间有半数人,会话锋一转,给出一个让我“伤心欲绝”的回答:“虽然感觉不出,但心里总觉得不舒服,所以还是考虑另一款车吧……”
![](https://res.xincheping.com/images/2022/diandongwanjia/art_bottom_banner.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