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时间IIHS(美国公路安全保险协会)做了轿车追尾卡车的碰撞测试,测试主要通过100%重叠碰撞、50%重叠碰撞以及30%重叠碰撞三种追尾测试,验证卡车尾部的防护装置是否能够很好的阻止轿车“钻入”卡车底部。
其实可能大部分国内的消费者还对这样的防护装置比较陌生,在国外的法例中,有专门规则要求所有上路的卡车,必需在尾部装有防护装置。除了仅仅是装备之外,尾部的防护装置的材料和安装高度必需符合一定的要求,才能在碰撞中起到相应的保护作用。
这项防护装置的保护原理主要防止轿车钻入车底,让轿车的车头结构在碰撞中起到缓冲的作用。如果轿车直接“杀入”卡车底部,那么轿车车头的缓冲区就形同虚设,卡车的尾箱就如一把刀似的把A柱劈开。这时即使车架在坚硬,也无法发挥其原有的价值。
造成需要用防护装置来“保护”后方轿车的主要原因,归根到底还是碰撞兼容性的问题。因为现今在路上跑的汽车形形色色,它们的车身高度、重量、车身结构甚至保险杠高度和形状的不同,导致了在碰撞中必定有一方占据主动优势,一方占据劣势。如何在碰撞中既能保护自身的安全,也能减少对方的伤害,这就是碰撞兼容性的理念所在。
一直以来,很多厂家都在设计车身结构的时候,尽可能的兼顾到碰撞兼容性的理念。例如国外厂家经常性的拿不同级别的两款车型进行,主要用来研究如何通过技术弥补车身重量、车身高度不同的两款车,能够在碰撞中尽可能的兼容。当然近十几年来,车身结构设计理念的变化,也对碰撞兼容性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现在的轿车设计主要使用“车头软、驾驶舱硬”的设计理念,除了能够在自身碰撞中能减少驾驶舱内的冲击力之外,在两车碰撞的过程中,软车头的设计也能尽可能的“化解”双方对撞产生的冲击力,减少双方的伤害。
同样最近IIHS流行的25%偏置撞击,也非常考验到车辆的车身结构在碰撞时兼容性的问题。可以从不同车型之间的结果看出厂家在车身安全结构设计时,是否能很好的把兼容性这个问题考虑周到。显然从雅阁以及讴歌TL获得“good”结果看出,本田的兼容性车身设计理念确实有“一手”。
碰撞兼容性是一个非常广泛的理念,里头不仅包含车与车之间碰撞兼容的问题,还包括车与物体、车与人之间的碰撞。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厂家都在新的车型上采用发动机盖前端后移的设计,这种设计就是为了做到更好的行人保护,碰撞时使车与人的兼容。另外最近沃尔沃使用的行人安全保护气囊,更是车与人碰撞兼容性很好的诠释。
碰撞兼容性是一种理想的想法,要真正从技术角度去解决碰撞兼容性的问题,是很难实现的,只能够尽可能的把日常比较常见的碰撞情况,融入到车身安全结构设计理念中。而汽车在日常使用中遇到的各种事故有很多的不可预测的情况,例如碰撞角度、碰撞速度等等不可确定因素,都有可能造成完全不同的碰撞结果,因此真正的碰撞兼容只能是理想的状态。
当然碰撞兼容性不仅能够被动安全能够实现,同样通过可以主动安全实现,而实现主动安全第一把手就是驾驶者。特别是国内的用车环境中,例如国内大部分的卡车、货车的尾部基本上没有安装防追尾装置,即使有也根本不符合相关的规定要求。而且国内大部分的卡车、货车经常性超载,车况难以保证。因此在日常开车过程中,尽可能的避免跟在大货车后面,遇到的话要尽可能的超车或者远离。因为经常性看到在高速公路上连环追尾的事故,都有很多轿车“钻入”货车底部。其实日常的开车过程中,最好还是和自身驾驶相类型的车“相处”在一起,这样即使发生事故的话,都能够尽可能把碰撞兼容性发挥的最大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