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阵子我写了条微博:去过日本看看就知道,k-car可以很漂亮、很舒服、很能拉,且极度节约停车空间。从盛行日本的k-car到盛行中国的加长版,可以看到典型的务实与浮夸。
这话引了些争议,但总体还是赞成我的人居多。
我很久前也写过一篇博文,说应该按照车身大小来计税,当时我就举例算过:一段500米长的道路,停平均长4.8米的大型轿车,粗略计算可停94台;但如果停平均4米长的紧凑型两厢车,则可以停上111台,足足多出17台车。
我也多次写过,中国人喜欢大车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两点:一,中国的公共资源紧张;二,中国对私有“领地”的认可和保护度很低。而汽车是一个公认的应受保护的私有财产,它也是极少数可以用来公然占据公用地方的私有器具——无论人群多么拥挤的地方,你只要把自己的车往那儿一停,车内的几平方米空间就无人可犯;堵车的时候,你坐在属于自己的车厢里,看着身旁公交车上像沙丁鱼挤罐头般的乘客,就会切身体会私家车在国内何以能给人特权阶级感。
买辆大车,可以占据更大的公共空间,无论坐在里头还是行/停于路上,你都占用着更多的公共资源。正因为中国的公共资源极度紧张,所以占用资源多少就成了一个衡量成就与地位高低的标志,中国人爱买大车,自然容易理解。
其实,富人买大车,我觉得无可厚非。一来高级豪华车都有很好的技术、配置,而且大型豪车在整个汽车市场里始终是金字塔顶尖的小数。但一般百姓车也越做越大,不但生产时耗费更多原材料,而且车身大,随之油耗增加、动力下降,又导致了马路和停车位拥挤,更重要的是这些大众化车型保有量巨大,足可影响整个用车环境、汽车生态。
我一位微博朋友说得对:务实是高级状态,需要普遍富久些才会实现。但在基层消费者心里不断灌输“大(多)才是好”的观念,无论如何都是不太负责的,汽车厂商也好,销售人员也好,媒体也好,都不该鼓吹车越大越好。从我们做起,新车评网写车评里分析尺寸级别时,从来不会说尺寸大是一种“优势”,在我们看来,尺寸小但内部空间和性能做得一样好,才是真正带给用户的优势。
其实我个人讨厌车越做越大还有个感情因素。每次参观汽车博物馆或者体验经典老爷车,看那些“前辈级”的经典车型,它们的实际尺寸都比今天的车要小一号。从斯巴鲁360(斯巴鲁的第一台汽车),到本田第一代Civic,到宝马2002(3系的前身),还有经典的老mini,都是那么小巧,当我站在这些车旁边时,会感觉它们是有灵性的,它是人的伙伴,它甚至依赖人,当你坐进它的“身体”里,你和它是水乳交融的,而不是一个人跟一个金属保护壳的关系。
如果觉得我说得很抽象,看看下面这两张照片,大家可能意会?
【还看?还看?再看我就把你开走!】
【今天的微面虽然还是很多人的亲密伙伴,但除非你够高大,否则也难和它这样“勾肩搭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