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我们编辑部庆祝祖国70周年的系列选题里,大家挑品牌时或许脑海里首先会蹦出蔚来,领克,BYD这些网红品牌,相较之下,我反而更愿意跟大家聊聊我个人比较有感情的——长安。
长安汽车的产品体验,在过往很多的评测里,无论说新车首试,长测还是趣味策划视频,我们给予它们非常正面的肯定,从来都不吝啬。
可是时代变迁,今非昔比。现在自主品牌里“机械素质不翻车”已经是底线了。如果此时的长安想鹤立鸡群,走得更远,就必须拿出一些立足于产品之上的其他升华点,能领先于行业的那种,让我来吹爆。
目前看来,似乎不太乐观……
关于长安汽车的发展史网上一搜一大堆,什么从兵工厂,到军工再转产民用车等,追溯起来可不是一言两语可以概括得来的,这也不是本文的主旨。
从产品本身出发,第一次让我发自内心吹爆长安的,是在2015我职业生涯中第一次的自驾长途路试,当时驾驶的是我们长测的长安悦翔V7。
跟很多小白or媒体萌新一样,当时的我对自主品牌普遍期望似乎都不太高:本来长得就不咋地,还要忍受各种机械和人机细节的不完善。哎,说白了这种路试基本上可以定性为一次挑刺之旅。
然而通过一趟旅途下来,从广州——湛江徐闻——海南环岛,最后再原路返还广州,好几千公里的深度相处,悦翔V7并没有让我抓到把柄。高速上,这么小的车子稳定性完全不输同级别合资对手;1.6L+4AT,无论高速再加速还是日常城市堵车,逻辑完善又平顺;沿途娱乐项目,车机蓝牙音乐和内置导航全程在线,没有所谓卡顿和死机。
在这样的完善性再配合上其当时还算蛮出彩的原创外观,性价比简直爆棚。这也是我第一次,对长安建立良好的印象。
好的产品背后必然有“高人指点”。 根据资料:长安早在2010年6月成立了长安汽车英国研发中心,位于英国诺丁汉。主要目的是为了充分利用英国本土对发动机和变速箱方面的研发优势,加强长安汽车的动力系统研究与研发工作,快速提升自身在动力总成设计开发方面的能力。
此后,2011年1月18日,长安汽车在有着“汽车城”之称的美国底特律成立了长安汽车美国研发中心,该中心专攻汽车底盘技术,主要设计底盘性能开发、底盘工程化设计、底盘技术研究和底盘制造工艺等方面的研究。
在那个自主品牌普遍还在摸着石头过河的年代,长安已经充分地吸收海外更丰富的经验并加以利用,把产品的完善性做到近乎自主品牌的头部水准。同时还有长安逸动XT,长安CS35甚至后来的CS75,于设计于机械,都是我入行后广受好评的长安好车。
但现在一波一波的新闻:前奔驰设计师张帆跳槽至广汽;长城销量持续增长,创立了高端品牌WEY;吉利收购了沃尔沃;成立了新合资品牌领克领克;甚至比亚迪挖角奥迪设计师,奔驰工程师,成立王朝系列,确立了最新家族设计语言——龙颜。回过头再来看长安,以往长安设计上出彩的,都是些个例单品,单打独斗。
即使现在的长安也有了家族化设计的意识,可这个命名为“蝶翼式”的家族脸谱,却因撞脸“雷克萨斯”颇受争议。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是CS95。
7座旗舰SUV,理论上是大部分品牌拔高品牌形象的一个捷径,以长安的造车水准不太可能在机械素质上翻车。我不否认CS95在机械素质上,比起同期竞品——广汽传祺的GS8要好,各大媒体在客观产品评测上都不错,可完善的机械匹配和功底,依旧没办法把当红炸子鸡GS8拉下神坛。
教科书式的叫好不叫座。从GS8的成功,非常典型地反映出设计的力量。长安CS95从刚开始出来,就给人一种神似甚至形似路虎的即视感。包括后来出的改款车型,用上了蝶翼前脸设计,整个设计还是有些耐人寻味……
“我们能做的,是踏实地将产品体验做好,神马品牌造势,设计这种东西比较主观,很难发力。”
这种思维只能放在偏中低端走量的车型,对销量影响或许不大。可作为旗舰,好的机械素质只能算作基底,在上层建筑方面,我们希望看到的是这个品牌给我们传递的价值观和风向标。最终,CS95销量低迷,也如实反映了它很难引起目标消费者的共鸣。
后来长安对于轿跑SUV这个细分市场的尝试,CS85在机械素质上稳定发挥,甚至砸上2.0T+8AT的杀招,最后还是没能在设计上压过吉利星越的势头。
包括最近新发布的新CS75 Plus,机械素质依然很稳,产品上要挑刺依旧不容易。但在设计这块,这种表达手法似乎跟主流审美还有些距离?抱歉我只能说这款车外观依旧很难引起正面的共鸣。等什么时候,长安能在设计上得到高人指点?毕竟回首这几年,那些蜕变成功的自主品牌中,不乏在品牌形象和设计上尝到甜头。
我想,关注这个问题的恐怕不止我一个人,夸张点说,只要盼着自主品牌好的媒体,甚至用户都会替这个理工男感到捉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