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车库

话题31227条    关注918人

+关注
话题

全新桑塔纳给丰田的启示

CC83 [财富:29076两] +关注 发私信 编辑

尽管“公关门”、“夫妻店”把大众的企业形象搞了个一塌糊涂,但大众的车仍然很牛。去年以来,新一代帕萨特、迈腾彻底颠覆了中高级轿车市场的竞争格局,开启了德系双雄争霸的时代;新一代朗逸上市后直奔王座,成了月销售“3万辆俱乐部”的创始人。如今,新一代桑塔纳以8.49-12.38万元的价格上市,有望成为“3万辆俱乐部”的新成员;即将上市的新一代捷达也会不甘示弱,与桑塔纳一争高下。这将是一种可怕的情景:有资格登上销量之巅、进入“3万辆俱乐部”的,将是清一色的大众汽车——上海大众的新一代朗逸和桑塔纳,一汽大众的新一代宝来和捷达。反观大众在全球追赶、超越的对象——丰田,竟然没有一款主打车型能在中国与大众分庭抗礼了。根本原因到底是什么?钓鱼岛争端给日系车带来的危机毕竟是暂时的,负面影响虽有可能长期存在,但当成家和消费者适应或找到了应对办法以后,是可以忽略不计的。我以为,丰田在中国明显落后于大众的根本原因在于其产品战略过于保守。4年前,大众汽车集团董事长文德恩曾对中国媒体说:“我们应该向丰田学习。”如今,该轮到丰田向大众学习了。大众产品战略的转折点应该是2006年6月改款POLO上市,它标志着大众已经着手解决产品“技术过剩”带来的高成本、高价格问题,即所谓“做不了10万元以下轿车”的问题。这款“配置简单化”、“价格亲民化”的新车放弃了POLO原本“高端精品小车”的定位,是上海大众和德国大众痛定思痛的产物。虽然被一些舆论骂了个昏天黑地,但“缩水”的改款POLO却来了个咸鱼翻身,一举成为高端小车销量之王。此后,大众专为中国市场开发了两款紧凑型轿车——朗逸和新宝来。二者基于上一代紧凑型轿车平台,设计、技术和配置标准虽然都低于大众新一代平台的轿车,但成本和价格相对较低,双双大获成功。今年2月新速腾上市之初,其“退化”的后悬挂和“减配”被人骂了个狗血喷头,甚至被拔到“歧视中国人”、“双重标准”这种民族斗争的高度,还伴随着DSG风波的阻力,但很快就进入了“2万辆俱乐部”,这是号称紧凑型轿车技术、品质标杆的老速腾想都不敢想的,当初的咒骂者也闭嘴了。再看丰田,虽无大众那样的“技术过剩”,却有丰田特色的“标准过剩”。所谓“标准过剩”就是车型整体质量、品质、耐久性及寿命的设计标准高于一般的对手,结果与“技术过剩”一样,使产品的成本和价格居高不下。谁都知道大名鼎鼎的“丰田生产方式”带来的最大优势,就是产品的质量一致性、高效率和低成本,可丰田一些车型的成本却死活做不下来,根本原因正在于“标准过剩”,特别是那些价格敏感度高的紧凑型和小型车。当初雅力士上市时广汽丰田说是亏着卖,我认为是忽悠。雅力士卖不好,谁都知道主要是因为价格高,可就是降不下来。现在看来,广丰当时并非忽悠。同样的困境,也发生在同一级别的一汽丰田威驰身上,还有花冠。两年前改款花冠上市时,我曾私下问一汽丰田一位中方高管,为什么不借此机会把价格降得更有竞争力?他说,我们比任何人都想降价,但没办法,这个车的整体设计标准改不了,部分改动可能会破坏整车平衡,所以再怎么折腾成本也降不了多少;我们正在游说丰田专门为中国市场开发低成本车型,从最初的设计标准上解决问题。最近,我问另一位一汽丰田中方高管关于开发低成本车型的事,回答是:没戏;大众的经验教训我们都说腻了,可日本人比德国人还死板,设计开发标准就是不能动。他还谈到,设计标准过高不仅使成本高,带来的一些优势在中国也不明显,比如使用寿命长,中国人大都是第一次购车,爱买新车,寿命再长吸引力不大;还有的优势也有不利的一面,比如质量设计制造标准高,可靠性强,结果是返修率大大低于竞争对手,别的品牌经销商可以降价亏本卖车,靠修车赚钱,而丰田的经销商就不能这样了,所以车价就更降不下来;说不好听的,有的经销商只能盼着坏天气出现,事故多点,好有车可修。显然,丰田要想扭转局面,就必须像大众那样,打消所谓“双重标准”的顾虑,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利用旧平台,为中国市场专门打造低成本车型,特别是价格敏感度较高的紧凑型和小型车。当然,“低成本”只是一个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大众新产品的成功还得益于它们在外形内饰设计、驾乘空间、技术配置等方面都针对中国用户的口味做了相当大的改进。相信丰田要做好这些并不比大众更难,毕竟,这本来应该是丰田的优势。还有就是产品线问题。从2008年起,大众改变了以往两个合资企业产品线按车型级别严格错位的做法,两个合资企业开始做全线产品,同时推出同一级别、技术水平接近、内外设计有一定差异的车型,先是朗逸和新宝来,后有新帕萨特和新迈腾,上市前后都被骂为“自相残杀”,咒为“两败俱伤”,结果却是双赢。新一代桑塔纳和捷达,估计也将如此。再看丰田在中国的产品线,两个合资企业的产品结构依然保持以往的差异,依然遵循着极力避免二者自相竞争的老套路。显然,丰田还没有参透中国市场巨大容量和需求多样性,能给大型企业集团带来什么样的机遇。丰田要想在中国实现逆转,成为大众势均力敌的对手,最大的挑战莫过于调整或改变其产品战略,在开发低成本新车、满足中国用户需求的设计配置和产品线布局等方面向大众学习,尽管这要冒一定的风险。

收藏

2013-09-07

0

你轻轻一赞
是我大大的动力

我关注的部落

登录关注部落,才有更多签到。请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