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武威铭泰起亚“9月,与您相约”车友会活动感想
翻阅了好几个车友会的网站,纵览这些个网站总体给人的感觉是爱好但不专业,往往把自己所买的车神化了。一般论坛里最多的帖子是询问车辆价格、配置信息、实际油耗和优缺点的。为数不多的帖子是新车的使用报告,这些使用报告也只是片面的说了一些数据和车主带有个人情感的感受。还有一些就是关于个性化的改装用品,改装物品五花八门,小到帖纸,大到车辆的零部件。对于怎样正确使用车子的帖子很少,关于提供技术方面的信息使得自己动手维护的更是凤毛麟角。从这些方面开始联想到整个中国的汽车销售业。作为新兴工业,汽车工业在几年的摸爬滚打中逐渐壮大,逐渐成为现在的各大派系。但也成为了暴利的行业之一。
1、技术方面的信息不了解
太深奥的技术信息,对于车辆的使用者来说是没有必要了解和掌握的。从这一点出发,经销商和厂商就在车辆广告中忽略的这一部分重要信息。使得现在的中国汽车销售市场,几乎所有的汽车广告重视的只是外表和一些花哨的配置和被夸大的人性化设计。
2、注重外在、缺乏对内在的了解
拿几辆在世界车市里深受好评的车在中国市场的上市来说,这些车的性能已经得到了全世界的广泛认同。但到中国生产后,根据国人的需要从两厢版改变到三厢版、根据国情提高底盘离地间隙、改变轴距、轮距、根据厂商利益改变发动机型号、根据生产成本改变内饰等等,使得好好的一辆世界知名品牌车到了中国就成了一辆面目全非的垃圾车,并且还提升售价或近似于翻倍的提升。对于这些变动,厂商是只字不提,在宣传攻势中却只提到该车是如何的知名,在全世界车辆测评中是如何的优异,曾经得过多少的奖项。殊不知,这辆已非彼辆了。
3、材料技术落后
中国的材料学和材料加工技术的相对落后,使得和国外比较在相同的材料品质时,成本往往是国外的几倍甚至于几十倍。所以当中国汽车工业刚刚兴起的时候,所有的零件几乎都依靠进口。随着时间推移,国产化的零件越来越多,国产化百分比越来越高,使材料这个瓶颈越来越明显,成为了难以逾越的障碍。对比自主知识产权的车辆和进口车的工艺差距也是十分的明显。主要表现在车辆的“心脏”发动机的集成化、轻量化,底盘的材质和坚韧度上,极度依赖材料学。所以汽车的成本难以降低。
4、装配加工工艺落后
举一个例子:同样的一辆车,同样型号的两台发动机,一台原装进口到中国后直接装车使用。另一台发动机原装零件进口,到中国组装成整机后装车使用,测试两台发动机的功率,中国组装的比原装进口的差了5个马力。
再举一个例子:一个原装发动机,运抵中国,测试,拆卸,组装,再测试。结果组装后的比原装的又差了3个马力。
从这两个例子可以看出,中国的装配加工工艺和国外的还有差距。发动机里的零件是精密的,有些需要在特定的条件下安装,有些则是需要特定角度。有时候中国的工作人员,贪图一时之便使得差距更甚。
5、购车的不明确
在中国,自从改革开放以来,大中型的城市的人民生活开始改善,有了剩余的财产可以使用,所以以家庭为单位开始计划购买车辆。这辆车是这个家庭的第一辆车也是一个大件,这辆车要用来做什么很重要,也很烦琐。大到出席重要的宴会场所,小到接小孩上下学,它都要能排上用场。中国又是一个很讲究面子的国家,有了车开出去就要有面子,太小的车不行,两厢的不行,排量小的不行,太贵了又不行。这些问题使得在车辆的选择上只有一个很狭小的空间去施展。因为这些原因所以导致前面所说的厂商改变车辆的重要部件降低成本。以配置和个性化设计来吸引顾客的眼球,完全忽视车辆最重要的部分。
所以,现在需要引入的是一个更健康的购车环境和购车理念。不要被厂商或销售商误导,“一辆车有了某某东西之后才是一辆车,是好车就一定要有什么什么。”正确认识一辆车,正确地了解自己所需要的是一辆怎样的车,有这辆车后自己能干什么,它能为自己带来什么。这些才是重要的。
2016-10-31
你轻轻一赞
是我大大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