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车库

话题31227条    关注919人

+关注
话题

我谈驾驶手记7

(还是关于自车控制)

擦边,我的定义就是车子与任何潜在妨碍车子前行的物体,有了非常近距离但没有触碰的靠近过程。

擦边,从开车风格来说,我反对主动擦边的行为,这与防御性驾驶反其道而行之。防御性驾驶,对自车潜在的被动擦边也是重点关注之一。观察他车的擦边行为,也是“他车判断”所依据的重要信号之一。

对于新手来说,首先是判断“擦边可能”,即提前多久,能有多少成把握,判断多少尺度的擦边。没有专门练习的新手,面对潜在的擦边,往往没有反应,或者反应过度。某些情况下,反应过度的危害更大。在复杂路面上行车,判断往往是综合多方面的考虑,如果过于习惯了一对一的单向思维,一有状况就反应过度,是很危险的。所以就擦边而言,仅仅是我离它越远越好的单纯思维不够,至少要建立一个尺度概念。

判断“擦边可能”,其实已涉及到每个新手上路可能都要问的,也就是自车的轨迹控制,和对远处物体“横向”的判断。比如,如果让车保持在车道正中行驶,新手会问,有没有什么参照物,比如车头、前挡风上面什么东西,可以对一下车道线。而我觉得拿近处的东西去对近处,判断也许比较准确,但是用在远处上,其实没有什么意义或者可行性。

我个人领会,就是通过前轮来掌控车的前行轨迹,结合路面标线或者其他参照物来判断:

1,车头的行驶方向。

对于新手来说,一开始都搞不清车头方向,低速包括停车比如蝴蝶桩里车头没法对正,高速就是在路上蛇行。现在我也赞同一些老司机说法,车头方向就是自己鼻头方向,不过想想这说法对新手没什么指导性。

低速的车头方向判断,主要依赖静物参照。正常速度直线行驶,车的行驶方向就算不用看自身也能感觉到,因为惯性的存在,只要有速度变化,车走了哪怕几秒,也可以感知到自己移动的一个趋势。

2,前轮的位置。

现在家用车的设计,前轮宽接近车宽,车头侧面基本与回正的前轮平行,这样就可以利用前轮来掌握车头左右边的位置。

新手对前轮位置比车头方向还难搞清楚。我的建议就是,利用前轮对各种路面障碍的反馈,去练习自己的感觉。比如,过减速带,有的减速带是有缺口的,尝试让前轮从缺口过去,如果刚好,你坐在车上感觉和两个前轮都过去是不一样的。比如,路面有小坑洼,井盖,等等。

重点练习的其实是右前轮,对左舵车来说,左前轮和你的左腿(脚在最左侧休息踏板)基本接近一条线。对于左轮的位置,可以理解为左腿再往左一点点的前方一点位置,具体还是建议自己琢磨一下自己的车,一般下车看看左前轮和驾驶位就清楚了。

3,车的延长线。

有了车头的行驶方向,有了前轮位置,就可以构建车的延长线了,也就是预知的前行轨迹。

如果小时候美术好的这方面上手很快,就是透视原理,两条平行线不会相交,但在视觉上会互相倾斜,最后相交。左右轮可以认为是两个平行面,而行驶方向就是平行线的方向。所以在司机眼里面,可以看到虚拟的两条线,分别是左右轮各自未来的轨迹。

除非无人区大长路,一般路面就算没车,也不太容易找到两轮轨迹相交那点,而且那个点要看的东西和什么车宽擦边也没什么直接关系。所以重点就是从车头两侧(前轮)延伸出去的,从眼皮子底下就开始倾斜,在一般开车观察距离内可视的部分。

为什么还是要用前轮做延长线的起点判断,而不是看得到的车头。呵呵,车的事实延长线只有一个,就是前轮的轨迹,前轮的位置通过练习后是可以固定在心里的,看不见照样知道。车头就不行,因为身高视角问题每个人看到车头都不一样,看的到的,稍微动下脖子,车头就变了形状,对画延长线有干扰,看不到的完全没辙。更重要的是,这里讨论的直线驾驶,实际上转弯的延长线判断是一样道理,只是操作起来更复杂,圆比直线差着几个小学年级呢,前轮就是车的未来趋势,而车头始终都是被动的慢一步的。何况,车轮和你手上的方向盘连在一起,你对车轮的转向幅度是直接掌控,先知先觉的。

4,虚拟的前车。

看到延长线需要想象力,虚拟一辆前车更需要想象力。虚拟的就是你自己的车,位置由你自己定,反正车体都在这两条延长线之内,离你越近,越宽,越远,越窄。实际来说,虚拟前车的位置视车速和路面而定,越近越窄的情况,车速要放慢,虚拟前车位置越接近自车。比如路口限大车的水泥桩,宽度往往就是小车稍微多点,可能就是外后视镜外端投影到地面的宽度,在通过这样的水泥桩,进行一个主动擦边的时候,实际上就是虚拟前车慢慢往自车套的过程。

5,路面标线。

路面标线(车道线)也是以平行线为主,和车的延长线一样的东西。

这个时候,什么如何保持走在车道正中,什么车头方向就是鼻头方向的问题都弱爆了。同向分道线一般比小车宽些,所以走在分道线内等于让车延长线(或虚拟前车)被分道线包裹住,走在正中等于让车延长线(或虚拟前车)在分道线正中。后脑勺平靠着头枕,头自然朝车头方向,左右轮(错,脸)延长线相交与正中间就是鼻头,所以鼻头就是车头方向(太幼稚了)。

路面标线对于擦边而言,意义在于辅助。举个例子,一块石头在右轮侧分道线前面的右侧,那么只要右轮不压右侧分道线,就不用担心碰到石头。倒过来,如果准备越过右侧分道线,就要小心前面的石头了。

不只是静态物,比如同向的车,如果即将超越,根据它和分道线的位置,加上你的虚拟前车,就可以判断如果并行它可能离你多近(好吧,这里是静态分析,动态在“他车判断”里再说)。

包括穿越马路的人,包括路边停车要开左门的,这时候需要一些常识和眼力,比如车道的宽度去判断人可能走的轨迹长度,然结合人的步行速度去预估人在不同时间的位置(好吧,这里是静态分析),比如车门的打开角度和横向伸出距离。无论如何,按国标设计的路,限速高的,留有的横向余量都很充裕,所以在窄路(或者因为车造成的窄路)时候,还是减速,仅就擦边判断而言也是有益无害的。

6,没有标线。

这时候就会想起标线的好,因为标线规范,够远,没标线,擦边可能的判断更慢了把握也低了。没办法,周围的参照物还是要充分利用,多花点眼力。

可以构建虚拟标线,路边界,两侧的绿化木,留下的车辙,路中的接缝等等,这些和行车路线平行的东西。

如果有前车,只要它比你宽,就是一个很好的虚拟前车替代物。是不是比你宽,一个是常识(熟记路面流行车型的车宽尺寸是有益无害的,比如出租车的尺寸),一个是现场用虚拟标线判断(比较考眼力,也需要时间)。比如路口限大车的水泥桩,前方是汉兰达,1米9宽,它过得去,我不到1米8的车也能过得去。这时候做为后车,要尽量与前车的中心对齐,可以想象成前车的轮子在压全新的车道线,而自车就是要保持在车道线内,左右不过线。

通过狭窄障碍物且在(车头)盲区内的经验分享,基本都强调车在“远处走直线对正”。原因很多,基本的如直线通过车身截面最窄。这里要说的是,在没有标线或者合适参照物的时候,构建虚拟标线(虚拟前车)也需要这么做,这时候的参照物就是障碍物,但是因为远处看是一个点,一个点没法确定直线,只有至少两次观测才能确定位置,从而修正车轨迹与安全通过的直线平行,修正车身与车轨迹成直线。这种情况确实比较考眼力和估算,只能多锻炼了。

收藏

2013-12-24

0

你轻轻一赞
是我大大的动力

我关注的部落

登录关注部落,才有更多签到。请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