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汽车审批制 倒逼车企自己嫁自己
在苦待多年后,沃尔沃轿车国产终于正式传出获批的消息。但令更多人记忆深刻的不是获批本身,而是吉利汽车董事长李书福所说的——自己嫁自己!
这是中国汽车审批制度产下的一颗荒诞之蛋。面对这个结果,主管部门是否应该反思一下汽车审批制度究竟想做什么?最终实现了目标吗?
首先,如果单纯从结果上看,主管部门不支持海外收购,或者并未真正做到国际化思维。这样的部门,如何能推动并指导中国汽车企业国际化?
按照商业逻辑,吉利汽车集团全资收购了沃尔沃轿车公司,吉利汽车集团和沃尔沃轿车公司就是关联体。吉利汽车集团只需要借旗下其他工厂的壳,就可以装进沃尔沃轿车公司(不需要如此复杂地进行合资申请)。但主管部门楞是不认海外全资收购的实质,楞是大费周折让吉利汽车、沃尔沃轿车公司来了个父子结婚!
其次,汽车审批制度明义上旨在调控产能、指导汽车产业发展或者提高中国自主品牌核心竞争力。但至少在吉利汽车这一案例上,没有看到对中国汽车企业的支持。反倒不少合资企业落户、扩产比沃尔沃轿车容易得多。
近年来,获批的汽车合资项目、扩产项目并不算太多,但是也并非没有。但极少数企业面临沃尔沃轿车公司这样的难题。明明是一颗中国心,却硬逼着继续穿上洋装,且和自己的中国爸爸(吉利汽车集团全资收购了沃尔沃轿车公司)。
俗话说,胳膊肘不应该向外拐。但是就这一点上,不能不说相关主管部门国际化思路很清晰。
汽车业是否应该继续执行审批制,在业内引起一番争论。在我看来,审批制应该继续,但是必须改变现有做法。
首先,主管部门应该更清楚中国汽车业的现状主,明白自己要为这个行业干些什么?尤其是,主管部门应该如何推动中国自主汽车的发展?
按照旧有体制,让主管部门自己想清楚、彻底改变,几乎不可能。这需要来自更高级别的推动。在我看来,唯一的办法是审批透明化。为什么不能公示相关内容。
比如,在中国量产、建新工厂或扩产,需要哪些程序?需要哪些部门盖章?这样,每个公民都可以清楚地知道谁符合条件?谁不符合?
其次,为什么不能仿效新股上市审批制度,列出每个企业审报的时间?审报的项目?中介机构?正在进入哪一个审批程序?这样公众将很清楚地了解到企业在哪一个审批程序进展缓慢。哪些企业的审批速度很快。
一旦透明化,主管部门一举三得。第一,多了外部的监督,车企们虚报或瞒报的可能性减少。第二,信息透明化,主管部门卷入传言的可能性大大降低。前发改委高官曾经惹上的贪污腐败的传闻,将不会出现在未来领导身上。第三,借助于外部监督,主管部门可以真正实现推动中国汽车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
最能推动主管部门改变的方法,或许是来自上一级的考核。如何量化透明化所带来的成绩,并给予相应的奖励,这是至关重要的。当然,如果审批制的目标并非表面所言,那么这一切建议都是空谈。
2013-08-26
你轻轻一赞
是我大大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