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同时,专门找了一个旅行社咨询了一下,人家告诉我们,山西的大院其实都差不多,最有名是四家大院,乔家大院、王家大院、渠家大院和常家庄园,其中乔家大院最小,最出名,常家庄园面积最大,人多点也不显挤。我们商量后决定,7月29日,从应县出来,直奔常家庄园。
常家庄园是一个规模庞大的民居建筑群,建筑风格融汇南北,天人合一,规模峻整,宅第与园林浑然一体,处处显出中国古代儒道思想,堪称中国古典园林。近年来,常家庄园在山西晋中市榆次区东阳镇车辋村名声大振,30多部有关晋商的影视剧都在这里选景拍摄,包括《乔家大院》。
常家庄园初建是在清康熙年间,大规模的修建可追溯到雍正年间,后经不断发展,形成了今日之规模:占地300余亩(62万平方米,故宫是72万平方米),大院80余处,房屋3500余间,楼房50余幢,堡墙4公里。庄园严格遵循中国四合院建筑规则,内外两进院落,中间夹阁楼分隔,中轴线布局,左右对称,除主院外都带有偏院,有严格的上下偏正之分,明显地体现了儒家等级森严的秩序。
庄园拥有中国民居中规模最大、结构最完整的祠堂,山西民居中最大的影壁。尤其是7开间的后2楼,属中国民居中最高档次建筑,加上143个院门、8万平方米的园林及墨香四溢的书院,充分展示了豪贾的阔绰,巨富的威严,儒商的气度,名门的荣耀,同时也体现了一种高雅的情调,脱俗的境界。
与山西其他巨商一样,常氏家族秉承着“以财取天下”的宏大抱负,万里驰骋,四海奔波,开创了中欧茶业的漫漫长路,成为富甲天下的商界巨子、中国面向世界贸易的第一世家。作为其生活和精神的归宿,常家庄园集北方厚重和南方灵秀于一身,熔儒家秩序与道家浪漫为一炉,创造了世界民居建筑史上神奇和辉煌。
据传,常氏始祖常仲林于明代弘治初年,由太谷惠安迁此为人牧羊,到清康熙、乾隆年间,七世祖常进全开始经商,八世祖常威率、九世万已、万达,从事商业活动,赢利颇丰,逐渐使常氏成为晋中望族,晋商中的一支劲旅,开始大规模地营造住宅大院。常万已在车辆村建“南祠堂”,立“世荣堂”,以村西南为轴心,向东、南发展;常万达在村北建“北祠堂”,立“世和堂”,由东向西毗连修建,成一条新街,俗称“后街”。从清康熙年间到光绪末年,经过二百余年的修筑,常氏在车辋整整建起了南北、东西两条大街。街两侧深宅大院,鳞次栉比,楼台亭阁,相映成辉,雕梁画栋,蔚为壮观。共占地一百余亩,楼房40余幢,房屋1500余间,使原先四个自然村连成了一片。有谚曰:“乔家一个院,常家二条街。”常氏宅院的建设规模当时称为三晋民居建筑之首。
通过宽宽的拱型石桥,高高的庄园门楼步入常家庄园,我们立即就被其气势恢弘所折服,扑面而来是一条长达几百米长的清代街道,从常氏祠堂开始了游览。
当天下午,我们把车子停在常家庄园大门外的树荫下时,显示当时树荫下温度是40℃,吓得我们赶快人手一把遮阳伞,但是进了常家庄园就能感觉到丝丝凉意,仿佛天气并没有那么热,刚刚进了祠堂的院子,大家的遮阳伞就已经都收起来,拎在手上再没有撑开过了。
LD大概是1993年去的乔家大院,那会《大红灯笼高高挂》刚刚让乔家大院出名,慕名去参观的人不是很多,在她看来,刚刚进入常家祠堂,她就开始评论,乔家大院真是无法与常家大院相比。
据介绍,常家庄园如果用最精练的语言来概括,其主要建筑和景观为“一山一阁、两轩、四园、五院、六水、九堂、八帖、十三亭、二十五廊、二十七宅院”,建筑规模居山西晋商各院之首,是现时中国民间最大的一座私家庄园。常家庄园无疑是绮丽,它的绮丽主要展示在三个方面:其一,每所方正院落的里院正中都建有一座木结构的牌楼,飞檐斗拱小巧玲珑。牌楼两侧各有砖雕花墙,婉如镶嵌宝石的扎带,使方正雄浑的北方庭院增添了画龙点睛般的南国园林秀色。这牌楼花墙将正院隔为里五外五,里五外四,里五外三多种形式,具有独特风格;其二,院落之间与院落之后,大多建有花园、菜园,有小门与正院相通。进园之后,有甬道贯通,曲折迂回其间点缀回廊、亭榭、小桥流水,或草石农舍,或奇花异葩,匠心独具,犹似南方园林;其三,每个院落中触目可见的砖雕、木雕、石雕和木构件上的彩绘艺术。整座建筑群体既有名门望族的宏伟气势,又有南方园林的绮丽灵秀,同时显示着书香门第的古雅淡泊。
只是可惜了,现在偌大的一个常家庄园,真正的常家后代在此居住的已经无几,他们多已旅居海外。
常家庄园门外的拱桥和门楼。
常家庄园全盛时占地60万平方米,比故宫的72万平方米略小。现在已存下来的,仅仅是全盛时期的1/3。庄园的门户是按八卦设置的,现在进入的东北堡门(艮),能够参观的是最北一条街和后花园。
从里面看东北堡门。
据介绍:常家祠堂原有南常家祠堂,北常家祠堂。现在供参观的是北常家祠堂,修建于光绪五年(1875年),位于北常后街东北端。修建历时三年,耗银两万余两。这个院子宽25米,进深100余米,为七开间之宽,分为三门四进,上下两院。戏台正厅,游廊配房,无一不备。尤其是正厅两侧的六间回廊,布局更为精美,加之以雕梁画栋,桃李芬芳和琴棋书画的彩绘、雕刻做点缀装饰,烘托出常氏家族特有的气派与威严,在幽静肃穆中平添出翰墨飘香的儒雅之气。
祠堂对面的照壁上有砖浮雕的百寿图,成为祠堂的组成部分。这个照壁中间凹进去,周边雕以条式花纹,再中间有排列整齐的篆体寿字,右起竖写格式,每行十五个字,有十六行,共有240个寿字,比传统的一百个寿字多出了许多,其意何在,不得而知。
祠堂大门外边,有一排石柱,柱顶雕有石狮,将大门围拱着。祠堂门前有两座旗杆,其中西边一座的底座是用汉白玉石雕成。两旗杆离杆顶不远处有两个方形吊斗,吊斗原本是军阵中用来观察敌情和指挥战斗的,在这里只是个装饰,显示出祠堂的等级与气派。据导游说,一般人家的祠堂是不允许有旗杆的,只因常家是有功名之家,有一位曾经被封为二品武将,而三品、四品、五品官员数十人,有官品的多达132人,受封的女人也多达百余人。常家打破了“富不过三代”坊间世俗,其余的后人中既有进土、举人、秀才,又不乏书画名家,所以在常家的宅第在建筑上亦有自己非凡的独创之处,是晋中曹家、乔家、渠家等晋商宅院望尘莫及的。
门前东边有一石碑,正文简要记载了自轩辕以来,常家历代有俊贤。到始祖常仲林自太谷惠安迁居于此,历五百载发家的历史。
门前的两根杆子,是有说法的,可是俺现在怎么也想不起来了。
亭子不大,飞檐可真不小。
进了祠堂的大门,回头就是常家的戏台。每年在外做买卖的人们回家交账,总要请上当地有名的戏班子在这里唱几天戏,一来告慰祖先,常氏正在兴旺发达;二来慰劳各位掌柜在外辛辛苦苦一年的经营。有重大祭祀活动,这里也要唱戏。这座相当精美的戏楼,始建于光绪三年,历时三年才完工,耗银约三万两。向来勤俭的常家,为何要在这时建一座戏楼呢?原来,光绪三年,山西遭旱灾,颗粒无收。自然灾害严重影响了晋商的生意,常家首当其冲。这时常家已是有近800口人的大家族。这年常家不仅捐出赈灾银三万两,而且还拿出约三万两银子盖了这座戏楼。其实,常家盖戏楼是有缘由的,因为当地一些平常过着小康日子的人家,即使在这样的灾年,也难以放下面子去粥棚领取施舍。于是,常家就想出了盖戏楼的方法,规定只要能来搬一块砖就可以管一天的饭。大灾持续了三年,戏楼也盖了三年,没有施舍的痕迹,却有意并有效地助人渡过了难关。下图中间搭上板子,就是戏台。板子下面放上水缸,可以增强音响效果。
这个院子在祠堂的跨院,相当于总账房。每年清明这天最忙,常家在全国各地忙生意的人、分号掌柜都要来此结算一年的账目,南、北商号各占一边。
2013-06-09
你轻轻一赞
是我大大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