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按】看到这么多TX猜企业名,不得不澄清一下:楼主不是车界人士,请勿对号入座。之所以将本文发在车坛,是因为在这里混久了,很喜欢这里的氛围。本文只是有感而发,全因昨天看了一篇“技术反哺”的转帖库文。
【正文】
在改革开放进行得如火如荼的上世纪,我们一群朝气蓬勃的大学生走入了中国东北某工业重镇的一家国有大型企业,这是一家当时号称“龙头”的国有一级企业,市场占有率在国内排名第一。
而且,当时正是企业意图扩张的“好时候”。
企业以遍布全国的完善销售网络、国内规模最大的产品研发团队同时与几个世界著名企业进行谈判,当然还附加了政府给予的合资企业优惠政策。
一切都是那么顺风顺水。
为了争取合资的主动性,中方最优秀的研发人员加入到了谈判团队中,后方还有庞大的团队作为支撑。总之,力争“世界上最先进的技术”落户中国!
很荣幸,进厂没几年的我也跟几个师兄加入了一个谈判团队,对方是中国人耳目能详的一家日本名企。
可,那些老牌的世界名企不是吃素的。
名义上,合资企业跟那些企业的技术同步、产品线同步。可我和师兄们却发现,我们正在试产的东东有那么一丝“不对劲”,它明显是个过渡品。为了证实这一点,我们特意申请了一条电话线专门上网之用,被允许直接订阅外文杂志,工厂甚至允许我们去日本、美国、欧洲实地考察。
调查结果和我们预想的一样,该公司的产品可大致分成三类:欧美市场是一类、日本市场是一类,中国和其他东南亚国家是一类。很不幸,我们恰恰是最差的一类。
这一发现非同小可,我们立刻逐级上报,最后甚至上报到了国资委。
接下来的谈判很艰难。
日方先是力争“这是世界最先进技术”,但被我们以事实证据推翻;我们拿出欧美产品,日方说这是“迫于欧美苛刻到没必要的标准,推出的针对性产品,价格昂贵,而中国的标准远低于此,没必要上那个产品”;我们拿出日本市场的产品,日方说“这是我们刚刚研发的产品,还没经过大规模的市场检验,不能算是成熟产品,而且价格也很贵,不具备推广的条件。成熟以后当然会在中国推广”。
什么才是最优的方案???
当然就是日方拿给我们的“最适合中国市场”的东东,它不但代表了世界上最先进的技术,而且经过了市场的检验,保证能够“一炮而红”。
虽然我和师兄们认为,它就是一坨屎。
这种技术不是我们研发不出来,而是我们缺少落实到产品中的魄力和经验,当然还有能力。
接下来的谈判在高层之间进行。
谈判的过程不得而知,但最后的结果我们知道:一、继续生产这种产品;二、合资企业的中国母公司可以“有限度无偿使用该技术,但不能与合资产品形成直接竞争”。
虽然它就是一坨屎,但还是比我们目前采用的技术先进了许多。
接下来,谈判技术团队顺理成章成了“剖析团队”,我们的任务是要将这种技术“吃透”。尼玛这本来就不是什么新技术,只要砸钱更换最新的生产设备、有足够的空间合理布置流水线,就成了啊!可我们恰恰缺的就是这些。
当然还有人家的品牌影响力,这个才是推动合资的主动力。
换言之,撇开那些真正的最先进技术不谈,只要你肯砸钱,完全可以在不侵犯日方专利的情况下,生产出跟合资产品一样性能的纯国产产品。
问题是,即使你的产品能跟合资的一样,甚至比它强,你还是卖不过它!!因为你缺品牌影响力。
接下来事情的演变才是灾难性的:
纯国产的产品每年买不到1亿,合资的产品却以10亿、20亿计;每年几十亿销量的产品不需要研发,卖不到1亿的东西却有着几百人的研发团队;
如果你是企业经营者,你会怎么做?
巨大的收入差距很快瓦解了几百人的研发团队。
一边是你继续研发纯国产,每月一两千的工资;另一边人家去合资企业,或者做车间技术员或者做“技术支持”,工资超过4000!你会选哪个?切,别做梦了,只有最优秀的技术人员才有资格进入合资企业。很快,稍好一点的都被挖走。
“技术支持”是个神马东东?——凭借自己掌握的专业知识,对庞大的营销队伍进行技术培训,必要时直接上阵对客户进行技术宣讲。最好的技术支持具有把一坨屎说成一朵花的能力,而且这些“技术支持”是中国人,比日本鬼子直接说出来的话更可信、更懂中国人的心理,可以说是一支很可怕的队伍。
很不幸,我也技术支持了。
虽然工资翻倍都不止,但我很讨厌这份工作。因为已经有几个败类(换个角度也可能是精英)做出了漂亮的宣讲教材,漂亮到日本工程师看了都脸红的程度。我必须按宣讲教材的说法去...工作,或者说是给别人洗脑,看着那些刚毕业的大学生们崇拜的目光和虔诚地做着笔记,我知道国货完了。
每天好像嚼蛆一样的恶心,能有人理解我的心情吗?
很快,我也和几个师兄一样,辞职走人,永远离开了这个国企和她的合资企业。
而另一边呢?留在原国企、剩下来的那批人,最关心的是如何涨工资,说混吃等死也许冤枉了点,但他们真没意识到危机有多强,最起码没有体现在成果上。
要新产品吗?隔壁有现成的,去拿就是了。
需要对拿过来的东西改进吗?让我想一想,改进的东西如何做实验和验证?实验费用从哪里来?我的职业生涯允许实验失败吗?我改进了的东西能保证比原来的好吗?好吧就算成功了,一年也卖不出去几千万,投入那么多值得吗?
于是乎,时间好像永远停留在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
好了,这就是我说的灾难,因为这不是个案,类似的演变还有许多。
有同样经历的,欢迎跟帖。
有同样感触的,欢迎随意转帖。
2013-05-28
你轻轻一赞
是我大大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