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分渠首工程和灌区两大部分。渠首工程由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宝瓶口引水口三大主体工程和百丈堤、二王庙顺水堤、人字堤等主要附属工程组成。都江堰巧妙利用岷江出山口的地形、水脉、水势,乘势利导,使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相互依存,共为体系,保证了防洪、灌溉、水运和用水综合效益的发挥,孕育了举世闻名的“天府之国”。
我们这次着重看了都江堰的渠首工程。先看鱼嘴,鱼嘴是古代无坝取水枢纽工程常用的形似鱼嘴的分水建筑物。鱼嘴修筑在河道江心洲或河滩滩脊的迎水端,根据地形决定其形状。其后部多与导流堤相连,一并起分水导流入渠的作用。鱼嘴布置的位置,导流堤的高低可大致决定引水量。都江堰从鱼嘴开始,分出了内外江,岷江水小的时候,岷江水主要流入内江,供成都平原灌溉之用;岷江水大的时候,多出来的水,通过鱼嘴,流向外江,从而保证成都平原不会遭受水旱灾害。
遇到水大的时候,单凭鱼嘴不足以解决内江水多的问题,于是,李冰又修建了第二道防线——飞沙堰。飞沙堰溢洪道位于金刚堤尾部、离堆前端,长约200米,高2.15米,其作用是当内江水量较小的时候,拦水进入宝瓶口,起着河堤的作用,保证灌区水量。当洪水季节水量较多时,大量的江水由于受到宝瓶口的阻拦并在此淤积,当超过溢洪道的高度时,多余的水量就自动排泄到外江。李冰还巧妙地利用宝瓶口前面三道崖的弯道环流地形和水势,第二次利用弯道流体力学原理,简单易行地解决了河沙淤集这个国际上水利工程的难题,让飞沙堰自动排去内江泥沙量的75%。令中外学者钦佩万分,赞叹不已。飞沙堰是都江堰水利工程三大工程之一,看上去十分平凡,其实它的功能作用非常之大,可以说是确保成都平原不受水灾的关键要害。
宝瓶口是都江堰渠首工程的第三部分。宝瓶口是在玉垒山延伸向岷江的山崖上人工凿开的缺口,距飞沙堰下口120米,位于古灌县城墙西门玉垒关下,开凿于都江堰创建时。李冰开凿宝瓶口的时候,由于当时还未发明火药,李冰便用柴烧石,然后再把冰凉的岷江水浇在烧热的石头上,使岩石爆裂,终于在玉垒山凿出了一个上宽下窄,底宽14.3米,顶宽28.9米,平均宽度20.4米,高18.8米,峡口长36米的山口。口内即内江流入的进水口宽70米,口外出水口宽40-50米,形如“瓶颈”,宝瓶口也因此得名。
之所以要修宝瓶口,是因为只有打通玉垒山,使岷江水能够畅通流向东边,才可以减少西边的江水的流量,使西边的江水不再泛滥,同时也能解除东边地区的干旱,使滔滔江水流入旱区,灌溉那里的良田。这是治水患的关键环节,也是都江堰工程的第一步。
宝瓶口同飞沙堰配合具有节制水流大小的功用,是控制内江进水量的关键。内江水流经过宝瓶口流入,灌溉成都平原的大片农田;在洪水期间,内江水位提升高过飞沙堰,洪水就进入外江流走,再加上宝瓶口对水流的约束,达到了防洪的作用。内江水流进宝瓶口后,顺应西北高、东南低的地势沿大小各支引水渠不断分流,形成自流灌溉渠系,灌溉成都平原上一千余万亩农田。
在宝瓶口虽然不能触到江水,但已经离得比较近了。这一江碧水,实在是太招人喜欢,所以,在这里,俺从不同角度,拍了不少片片。
2013-02-21
你轻轻一赞
是我大大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