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车库

话题31227条    关注919人

+关注
话题

故地重游——都江堰(2)

bjseso [财富:1068两] +关注 发私信 编辑

进公园不远,是一个喷泉池。与其它喷泉池不一样,水池边是用装满卵石的竹笼围堰的,池中还放着赫目的铁柱。原来这两样都是都江堰水利工程最基本的的物件。竹笼卵石是堆砌江岸用的,作用相当于防护堤,铁柱称为卧铁,是埋在江底,作用是于挖沙时的标尺。

卧铁是埋在内江“凤栖窝”处的淘滩标准。相传李冰建堰时在内江河床下埋有石马,作为每年淘滩时的深度标准,后来演变为卧铁。现有四根卧铁分别是明朝万历四年、清同治三年、民国十三年和1994年埋下的。图中这四根卧铁是复制品,其真品还埋在内江河床下。

为了纪念治水先贤,都江堰人修建了一条长150米,宽14米的堰功道,左右置放了十二尊古朴凝重的青铜雕像,他们是文翁(西汉)、诸葛亮(三国)、高俭(唐初)、章仇兼琼(唐)、刘熙古(宋)、赵不忧(上百下心,此字应为“忧”的俗字的变体)(宋)、吉当普(元)、卢翊(明)、施千祥(明嘉靖)、阿尔泰(清乾隆)、强望泰(清道光)、丁宝桢(清光绪)分别代表了各历史时期部分治水建堰的有功之臣。

堰功道两侧喷水的龙头。

文翁(公元前156~前101),名党,字仲翁,西汉官史。庐江郡舒县(今安徽舒城县)人。汉景帝末年为蜀郡守,兴教育、兴贤能、修水利,政绩卓著。据《都江堰水利述要》记载:文翁在任职期间,带领人民“穿湔江,灌溉繁田一千七百顷”。是第一个扩大都江堰灌区的官员。

诸葛亮(181年7月23日—234年8月28日),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蜀汉丞相,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发明家、军事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谥曰忠武侯。

诸葛亮在汉中休士劝农期间,充分利用了汉中优厚的经济条件,因地制宜地采取了一系列发展生产的得力措施,使北伐军资基本上就地得到了解决。经诸葛亮“踵迹增筑”的“山河堰”等水利工程至今还是汉中地区灌溉面积最大的水利工程。据考证“山河堰尚灌褒城田八千余亩,灌南郑县田三万零六百余亩,灌酒县七千余亩,共四万六千余亩。”汉中市的六大名池,至今仍被利用。

高俭:(576-647)字士廉,唐代渤海蓨人。长孙皇后、长孙无忌的亲舅舅,二人之父早死,实际由高士廉抚养。高对李世民极为器重,以致主动将长孙氏许配给李世民。其人善行政、文学,为李世民心腹,参与玄武门之变的策划。在贞观年间,任侍中、安州都督、益州大都督府长史、吏部尚书、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三品,封申国公。在益州大都督府长史的任上,高俭在都江堰的主渠道上第一次开凿了一条条用于灌溉的支渠,对完善都江堰工程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章仇兼琼,生卒年不详,约生于唐武后末期,卒年在天宝末年。唐玄宗时期(开元末年、天宝初年)任剑南节度使,在四川八年,政绩较著。玄宗天宝年间,章仇兼琼在成都北郊的万岁池“筑堤积水溉田”。此人还与乐山大佛有些渊源:当年乐山大佛是靠海通和尚募化钱财开凿的。当大佛修到肩部时,海通和尚去世,工程中断。十年后,时任剑南西川节度使的章仇兼琼捐赠俸金,大佛得以继续修造,由于工程浩大,朝廷下令赐麻盐税款,工程进展迅速,当乐山大佛修到膝盖时,章仇兼琼升任户部尚书当即赴任,大佛再次停工。四十年后,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捐赠俸金继续修建,乐山大佛才能完工。

刘熙古:河南宁陵人,宋代著名文学家,宋太祖赵匡胤乾德四年(公元963—968年)由兵部侍郎迁任成都知府。任职中他吸取先贤治理都江堰经验,先后多次规划、维修都江堰水利工程,为民造福。并主持整治了成都西北郊的九里堤“以捍水患”;治理了糜枣堰“杀湍悍之巨防”,使成都防洪有了保障,“沃野之利溥矣”。后人在堰下筑亭,以彰熙古之功,激励后人继续关心重视水利建设。

赵不忧(上百下心,此字应为“忧”的俗字的变体):字仁仲,宋代宗室(皇亲),宋高宗时期进士,时任知永康军(今都江堰市)。宋绍兴十七年(公元1147年)任成都转运判官。巡视发现都江堰岁修流弊甚多,官吏贪污作弊,偷工减料,致使水毁工程严重。他亲自主持修堰,惩治贪吏。虽身为皇亲,却能深入工地,在堰务上作有重要贡献,深受蜀人爱戴。在他离任时,群众舍不得他离开,直从成都送到双流。后来升任右监门卫大将军,封为崇国公。

吉当普(一作吉达布),蒙古人,中国元朝官员。元顺帝元统二年(1334年)出任四川肃政廉访使,在任时主持重修都江堰。他第一个将堰体由竹笼结构改为铁石结构,对后世治堰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卢翊:生卒年不详,字凤冲。常熟人。明弘治三年(1490年)进士,授新喻令,有政绩。正德年间,任四川接察司签事,提督水利。总结元代以后“以铁治堰”失败的教训,恢复李冰父子“深沟滩,低作堰”的治水法,疏凿都江堰,以灌民田,成都平原遂连年大熟。后任云南参政,洱海四周常苦旱,翊为治品甸,开砦二坡,筑梁王山坝,汇诸泉之水溉田,岁大丰。殁后,四川人民于都江堰畔“二王庙”建配殿,塑卢诩像,与李冰父子合祀。

施千祥:福建福州人,明嘉靖年间任四川按察司佥事。嘉靖二十九年(公元1550年)他主持大修都江堰,采用铁石结构,现场熔铁浇铸铁牛两头,首合尾分,形如人字,作为分水鱼嘴,共用铁6.7万斤。铁牛鱼嘴的建造,其艺术造型与工程技术相结合,是都江堰史无前例的一大创举。

阿尔泰:伊尔根觉罗氏,满洲正黄旗人。清代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任四川总督。曾平治道路、整治都江堰,在水利工程建设方面很有建树。在岁修中要求比往年淘挖深三尺,并用石砌堰底,采用砌石结构。同时还号召沿山一带农民筑埂蓄水,以备春耕之用。阿尔泰重视水情测报,行文要求水利同知府早晚报宝瓶口水位,且行牌通告各用水州县。在阿尔泰的督导下,都江堰灌区效益有所发展。

强望泰:(1793-1844)陕西韩城芝阳乡赵庄村人。嘉庆22年(1817)与中式贡士一体殿试,赐进士、后赐庶吉士,供职十年。强望泰于道光初年入川,道光7年(1827)出任成都水利同知,管理都江堰十年,每年淘滩作堰,使灌区14个州县旱涝无患,人民安居乐业。

丁宝桢:字稚璜。贵州平远(今织金)人。道光二十五年迁往平远州进修,咸丰三年(1853年),33岁的他考中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自此步入仕途,后任翰林院编修。1876年10月,调任四川总督,整顿吏治,改革都江堰水利设施,创办四川机器局,又改良盐法,岁增帑金百余万。任四川总督10年,励精图治,社会得以安定。1885年(光绪十一年)英国侵占缅甸,侵犯云南和西藏时,丁宝桢加紧筹划西南防务,1886年在成都病故。

我家LP看到丁宝桢的像的第一反应是这是“宫保鸡丁”的发明者,(因为她是“宫保鸡丁”忠实的拥趸者。可惜呀此次四川之行她都没有吃到一次正宗的宫保鸡丁,以后再补吧)。对此回京后查证了一下,还真是,丁宝桢与宫保鸡丁关系有四种说法,其一,他小时侯在家时不慎落水,巧被桥边一户人家救起。他长大为官后记起此事,遂前去感谢,那户人家就做了这道菜招待,他吃后觉得味道很好,就加以推广。这是织金县志的有关记载。 另有三种传说:一说:丁宝桢一向喜欢吃辣椒与猪肉、鸡肉爆炒的菜肴,在山东任职时,他家厨师制作“酱爆鸡丁”及类似菜肴,很合胃口。调任四川总督后,每遇宴客,他都让家厨用花生米、干辣椒和嫩鸡肉炒制鸡丁,肉嫩味美,很受客人欢迎。后来由于他戍边御敌有功被朝廷封为“太子少保”,人称“丁宫保”,其家厨烹制的炒鸡丁,也被称为“宫保鸡丁”。 二说:丁宝桢到四川后,大兴水利,百姓感其德,献其喜食的炒鸡丁,名曰“宫保鸡丁”。三说:丁宝桢在四川时,常微服私访。一次在一小肆用餐,吃到用花生米炒的辣子鸡丁,叫家厨仿制,家厨以“宫保鸡丁”名之。

收藏

2013-02-21

0

你轻轻一赞
是我大大的动力

我关注的部落

登录关注部落,才有更多签到。请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