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例说,每个城市都有不同的味道,这味道既是历史的,也有文化的,更有落实到具体的吃上。比如北京,除了元明清三代的都城,红墙黄瓦,皇家的禁苑,同时还有充满老北京风情的四合院、胡同,以及北京人爱吃的涮羊肉、烤鸭等美食。同理,作为中国最大的商业城市,上海有别于北京,夏天的时候被梧桐树掩映的街道,街边的小洋房,以及更平民一些的弄堂石库门。至于在吃上,北京多的是清真小吃,上海更多是生煎馒头和小笼。我这次来上海,尽管是短短的一天半,却抽空都品尝了。
说到生煎,上海分为清水和混水两大流派,区别就在是否添加肉皮冻。我大学毕业开始工作的时候在外滩,离那个时候的大壶春不远,那个时候经常能吃到生煎馒头。大壶春属于清水这一派,生煎馒头咬开来很少的一点汤或几乎没汤,但这有数的几滴来自肉馅和调料,所以尤其香浓,真可谓是滴滴香浓意犹未尽啊。还有一点,大壶春的生煎味道是有点甜的,也许外地游客吃不惯,却十分对上海人的胃口,这也是我喜欢他家的原因。没想到这次十分失望,模样不讲究也就罢了,味道也退步了,肉馅松散,吃不出鲜甜的感觉。如果大壶春也就此潦倒,上海的传统生煎可以说是彻底灭绝了,真的也就剩大兴货小杨生煎了。这是我几年前拍的大壶春
今天中午我去了以三鲜大馄饨和小笼出名的万寿斋。店在山阴路上,狭窄的小马路,简陋的店招,拥挤的店堂,摆不了几张桌子。一是便宜,一是味道尚可,还要排大队。先后排了两个队,一个队买票,一个队取小笼。等我终于坐下,拍完照片,馄饨吃到嘴里,味道似乎有点对不起我的付出。要说如何好,作为从小生长在上海的我来说,也未必有多出色。但在现在的上海,要想吃到这样的味道却也不是易事。万寿斋的馄饨和小笼都属于婉约派,属于上海人记忆中的味道,味道比较清淡,不放酱油,生怕酱油影响到肉馅的本味。只放一点盐和白糖,葱姜水打馅。
为什么说现在不容易吃到呢,因为上海这几年东拆西拆,很多店家因此消失,上海人记忆中的味道,已经不容易寻觅到。比如我这次回家想吃酱汁肉,上海人应该都知道这个,可是原来我家附近的马詠斋、陆稿荐、杜五房都已不见踪影,就是想吃最普通的大饼油条也不是一件易事。这还是在上海市最中心的地区呵。由此我想到,城市建设的目的是为了什么?世博会的口号不就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什么我们在建设一个新城市的时候,往往就不注意对原有城市风貌的保护和传承呢?一座城市,并不仅仅是高楼大厦,大厦脚下的平民生活,那才是一个城市的根。
2012-11-05
你轻轻一赞
是我大大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