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车库

话题31227条    关注918人

+关注
话题

原创影评继续来袭——唐山大地震

唐山大地震让我有很多话想说。

一样一样来,排名不分先后。

之前听朋友说全片地震的场面或者说特效场面的时间只有四分半钟,我倒是没计时,不过没听说过哪部电影的特效有40分钟零半分钟的,精确到半分钟,估计就像高考政治答题老师们使劲儿给你找分一样,我们也在使劲儿给唐山大地震找分:是四分半,不是四分钟。当然,这是中国电影发展的现况,特效始终是一个瓶颈。一多就假,一假就玩玩儿。冯小刚已经尽力了,毕竟预算在那儿摆着,毕竟水平在那儿摆着。这样的四分半,比未来警察的四十分钟还好。但也有人说这名儿太忽悠人了,不如叫“唐山大地震后”。我在这里倒是给冯小刚抱个不平。就叫唐山大地震,这名儿很好,电影也很好。

然后是导演。其实这样的片子不是没人拍得出来。但是偏偏就是没人拍。中国电影市场急需一位有影响力的大导演奉献出这样一部电影,从而宣告——中国电影还有救。奥运会开幕式如果交给冯小刚估计得吹,交给张艺谋是对的,但是张艺谋现在好像干回了摄影师的老本行,从一种颜色到另一种颜色,乐此不疲,浑然不觉。至于陈凯歌,仿佛一部霸王别姬就耗尽了他全部的精力,如今飘忽不定。所以,中国电影传统意义上的大师只剩下冯小刚一人还在独自战斗。没有走歪路,甚至是退路。这点本该是一个大师应该做的,但是现在却显得那么难得。能在如今的多事之秋送上这样一部不矫情不空洞不2的电影,实在是很不错。说到2让我想起叶问2和黄晓明。有人对叶问2的一句话概括是:其它人继续负责叶问,黄晓明负责那个2。听得懂北京话的人这时候估计正在哈哈大笑,别笑,应该担忧才对,因为中国电影的一大部分,已经奔着这条歪路去了。

演员。比较欣赏陈道明,比较欣赏张静初。比较讨厌徐帆。至于陆毅之类的,因为出场时间的关系,就忽略不计了吧。欣赏的不多解释了,因为好,所以欣赏。说说讨厌的原因。就像语言一样,虽然客观上我得说任何语言(听得懂的听不懂的有系统有结构的没系统没结构的)都有它自身的特点和优越性,都有它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但是主管上我的确对某些语言不太喜欢,包括唐山话。也如同对语言一样对演员也是如此,徐帆也在列。所以可以想象当徐帆说上唐山话的时候,我的观感是有多揪心了。这点也不多解释,主观上的东西,都不太好解释。

画面。我对两个场景印象比较深刻。一是方登被埋在石板下无能为力的把所有对生的渴望都寄托在用力敲打石块的时候,她想喊,可是喊不出,她的最后的希望和力量就是不停的敲着石块,对她来说,全宇宙唯一的声音就是这敲打的声音了,可是对外面的人来说,什么都听不见,近在咫尺却什么都听不见。这是悲剧的对比。然而妈妈的话却无比清晰的传到她的耳朵:救弟弟。这一刻,所有的信念一下子轰然倒塌。哀莫大于心死,一个十来岁的小姑娘,亲耳听到了这死亡的宣判。在她无比渴望生存的时候。这是一。第二个场景是小姑娘本来已经“死”了却突然醒来,缓缓坐起来的时候(这个时候作了慢镜头处理),我已经开始在屏住呼吸地猜测后面即将发生的所有事情了。心跳居然急促起来。

最后说一点感想。也许是大势所趋的缘故,这类电影往往都是团圆的结局。换做是我做导演,我会一直让方登狠她母亲,也不会出现类似“妈我恨了你30年对不起对不起对不起”之类的话。每学期开学买两本课本怎么了,西红柿洗干净了怎么了,天天对着照片愧疚怎么了,守着一间破屋子免得亡魂回来找不到路又怎么了。。。。。人都死了,做这些有什么意义?如果说姐弟二人只能选择一个的时候,无能为力只能选一个,这一点有待商榷,但是电影开始,当只有一个西红柿的时候,妈妈还是给了弟弟。我想这是冯小刚对中国传统家庭观念的一点看法并把它写进了电影。但他却没有勇气改变大团圆的这种结束方式。还有一点感想,是我一直坚持的:不应该让孩子来演这么沉重的电影,不管是什么目的,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埋下阴影,都是不对的。

(关于最后一段感想,其实很多话想展开说,但是写啊写的突然一下子停住了,不能再继续)

原文写于2010-08-07

收藏

2012-01-13

0

你轻轻一赞
是我大大的动力

我关注的部落

登录关注部落,才有更多签到。请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