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熟悉勒•柯布希耶这个人,间接受到了一位老师的影响。她是我们学校的西洋建筑史教授,在国内算比较有名,她的特点是上课不大问问题也不管学生,你爱听不听,她总是陶醉在自己的海洋里。估计她和查尔斯王子有一点交往(那老王储好像当过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的名誉什么),所以张口就是“Prince Charles如何如何”(她外文了得,念人名非常之快,有时候要反应一段时间),让人有点吃不消。一次不知怎么突然讲到了后现代建筑,多数人昏昏欲睡的时候问了一个问题:Post-modern和Post-modernism有何区别?猛地被叫醒,变速箱还在打齿,两个单词反应了三五秒才领悟过来,脱口而出“没区别”,她慈祥地看了我一眼继续讲课,让我懵懂了半天。下课后赶紧到图书馆查资料,这才知道“后现代”和“后现代主义”居然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流派!
作为现代建筑的顶级大师,勒•柯布希耶的《走向新建筑》(Towards a new Architecture)是我们顶礼膜拜的圣经,每当感到设计作业有什么不太对劲的地方,赶紧写上一句从《走向新建筑》里抄来的话,意思是正告老师,我这个设计可是大有来头的。当然,那位教授念“勒•柯布希耶”(Le Corbusier)这个名字的时候充满了法语的优雅,也是我们成为大师粉丝的缘由之一。
现代建筑,在当今社会比比皆是,有几个耳熟能详的例子。
位于上海南京路上的国际饭店(Park hotel),合适的块面比例说明重视美学经典,恰如其分的转角暗示对新技术的推崇,简约而做工精美的装饰,可以说是现代建筑之风吹入中国后的标杆之作。每次经过那里,只要有时间我都会驻足欣赏,心情愉悦百看不厌,甚至感到生活如此美好。不管我们愿不愿意,事实上我们当今生活的一大半-----“衣食住行”里除了吃,其他都是西洋化的。这不是说中华文明不够好,只能说西方文明更加强势,更符合当代社会发展需要和人类本能,中华文化必需自强,现在是到了该迎头赶上的时候了。
(国际饭店:)
香榭丽大道到底的巴黎新城“拉德芳斯”(La Défense),入口是一幢巨大的正方形白色建筑,被称为“拱门”。那结构设计应该是很给力的,大跨度的横梁,中间的空洞里还挂着一片云。必须承认,法国人对于新潮的追求是不遗余力的,如果被国内专家论证,这样一个东西放在香榭丽大道底端,会引起很大的争议,要知道那可是最有法国光荣历史底蕴的地方,凯旋门、记功柱,象征着拿破仑征服罗马和埃及的荣耀(当然是血淋淋的荣耀,试想几十米高的记功柱从埃及越过地中海来到法国,代价是什么),拿方块里的一片云对着它们,岂不是“神马都是浮云”了?当然了,法国人也是最容得下非议的,埃菲尔铁塔在建造时曾经被骂得狗血喷头;卢浮宫的玻璃金字塔,传统与现代的暴力结合(出生于中国苏州的大师贝聿铭作品);蓬皮杜艺术中心,要不是蓬皮杜总统审美意识超前,也不可能在巴黎建造出来(可是他们居然容不下梵高!)。
(香榭丽大道:)
(拉德芳斯:)
(埃菲尔:)
(玻璃金字塔:)
(蓬皮杜艺术中心:)
另一个现代建筑的典范是位于纽约的古根海姆(Guggenheim)博物馆。看过《黑衣人》(Men in black)第一部的同学都见过,威尔史密斯一边开火一边追着外星人到了一个楼顶,那外星人的眼睑左右闪烁,然后纵身一跳到马路上,又完好无损地逃离,让史密斯纠结了半天,那个楼就是古根海姆博物馆。
这个博物馆的建筑师是美国人赖特(Frank Lloyd Wright),最有才华也是最多花絮的现代主义大师。古根海姆家族是美国的巨富(不过名字咋这么北欧化呢),让赖特设计这个博物馆,赖特创造了一种新的展览样式,走廊呈螺旋状上升,让观者不需要上下楼梯,可以连续地欣赏展品,完工后立即引起轰动,叹为观止。但是后来却发现一个致命的bug:博物馆里面居然忘了给参观者设计厕所!赶紧找地方改造吧,结果地方不够大,男女厕所只好分别位于不同的楼层。
赖特的另一件标志性作品是位于宾夕法尼亚州的流水别墅(Falling-water),建造在“熊跑泉”(Bear-run)之上,一个小型瀑布从建筑物中间款款流出,那不是一般的和谐,堪称鬼斧神工,令人肃然起敬。那时候我们不知有多少作业,都是得益于流水别墅的启发完成的。这里又有个故事,赖特在设计的时候力劝老板娘考夫曼夫人(Mrs. Kaufmann),说你一定要建一个玻璃浴室,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大概比基尼还没出现,他就要让女人在玻璃屋里洗澡了。结果我不太确定,大概是建了,又装了窗帘吧!
(流水别墅:)
这个别墅和古根海姆博物馆,都是白色的建筑,因为特别有名,所以赖特也是“白色派”的成员,他的白色作品之美令人窒息,至今回想起来尚存一点感动。那时候很多大师的招牌作品,都是小小的体量,讲究跟自然的和谐,这和现在的以大为美有着天壤之别。显然,我们的城市太大了!
之所以说赖特花絮多,的确如此,故事层出不穷。话说在美国一个城市(实在记不住了),一位老板委托如日中天的赖特设计一幢酒店,并流露出对经营前景的担忧,说建完以后能有30%的入住率就感谢上帝了。赖特把眼一瞪,30算什么,起码80。当时正是经济大萧条,老板说你一介书生,懂什么酒店生意?赖特立马拍胸脯,我拿100美元跟你赌一杯咖啡。当时的100美元,大概可以买200杯咖啡了吧。
饭店建成了,赖特把它的大堂挑高,周围是楼梯,从三层楼上可以看到大堂的情形,这种空间形式在今天已经司空见惯了:中庭,那是他想出来的。开业那天楼梯上挤满了人,都在互相看来看去,住客果然爆满,老板心满意足地让赖特白喝了一杯咖啡。从此以后,设计公共建筑的人都要谨记一句箴言:人喜欢看人也喜欢被人看。作为第一个付诸实践的人,赖特堪称天才。
(中庭:)
他的事迹还有很多,比如他还设计了东京帝国饭店,关东大地震的时候属于凤毛麟角的楼坚强,使他再次声誉鹤起,当然这个楼,早已经被拆除了。
图片均来自网络
2012-01-05
你轻轻一赞
是我大大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