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部分 底盘/车身、悬架、四驱、发动机、变速箱
接下来从底盘/车身、悬架、四驱、动力总成这几个方面,看看纳智捷是如何将市场上现有技术整合到这个平台上。
在逐项讨论之前,首先来看一张纳智捷发布的关于车型技术来源的图:
这显然是一种诱导性很强的宣传,甚至可以称得上“诚实”的误导。理由很简单:纳智捷确实与图上列举的供应商进行合作,那些供应商也确实为上面列举的车厂提供配套,问题是,每家供应商并非只有一种产品,它供给豪华车厂高端车型的配套产品,与纳智捷所采用的部品,规格/性能都一样么?
显然,纳智捷在这里玩了个宣传的小把戏。
当然,每个车厂都多少会玩弄类似这样似是而非的机巧,比如自主品牌前些年热衷于宣传的“英国老牌跑车莲花调教”,就是一例。这张图也不是全无用处。至少,它澄清了纳智捷MPV/SUV那台2.2T涡轮增压的来源是Garrett盖瑞特,而非很多评论家所说的honeywell霍尼韦尔。
言归正传。
1. 避不开的前世今生
之所以没有在第三部分 厂商背景里一并交代关于Espace车型本身的前世今生,是因为理清它的发展脉络和定位,更有助于理解纳智捷这几款车实际的定位。考虑到纳智捷是打算用一个平台衍生出六种车型,如果单单凭外表和尺寸来判断,恐怕很容易出现偏差。
如果暂且将上世纪五十年代VW著名的T2 Kombi和菲亚特600 Multipla放下不谈,那么,最为人熟识的现代MPV的起源,同时也是代表作,自然是Chrysler克莱斯勒Grand Voyager大捷龙、Dodge道奇Caravan凯领。相比而言,Renault雷诺Espace似乎不那么知名。其实,它不仅与大捷龙还有凯领同为现代MPV始祖,而且在研发伊始还颇有渊源。
Espace的研发,始自七十年代克莱斯勒英国分公司考文垂设计中心的设计师福格思·波洛克(如今这个设计中心属于积架)。马特拉Matra和西姆卡Simca(后者当时属于克莱斯勒法国分公司)随后参与到这个项目中。1978年,PSA雪铁龙-标致集团收购了克莱斯勒英国和法国分公司,得到了西姆卡品牌。PSA随即将Espace项目交给马特拉。PSA之所以这样做,是认为这个项目既昂贵又有风险。实际上,当时PSA曾打算复兴1950年代即消失的Talbot品牌,它将和Simca分享车型、技术、生产线。但PSA最终还是放弃了这个项目,而Talbot塔尔伯特品牌也没有取得成功,在1986年和Simca西姆卡品牌一道停产。PSA自己则直到十一年以后,也就是1989年,才借助Citroën雪铁龙Evasion和Peugeot标致806这两款大型MPV进入这一市场。
值得一提的是,同在1978年,Giorgetto Giugiaro乔治亚罗为蓝旗亚Lancia设计了Megagamma MPV概念车。
马特拉依然延续了与Simca的技术合作,最终于1984年以雷诺品牌推出第一代Espace(仅仅比克莱斯勒晚一年)。但一直到1988年中期改款时,才把车上大部分与Talbot/Simca合作的部件换成雷诺制品。尽管如此,底盘依然是Talbot/Simca的产品,外观仍然是Talbot风格,整车仍然由马特拉生产;雷诺更多的充当了大配套商和经销商的角色。
到了1991年推出第二代Espace,雷诺才将车型内外全部更新为自家风格。需要注意的是,底盘仍然未变。
1997年的第三代Espace,除了更具未来感的内饰,底盘和悬架部分引入了同期的第一代Laguna相关技术,以求改善后排乘坐舒适性。不过一代Laguna的质量稳定性和可靠性是出了名的糟糕,后悬也是问题多多。这对于非常强调后悬承载能力和稳定性的大型MPV来说,无疑是要命的。
中置仪表,这个内饰在九十年代相当前卫
雷诺在第四代Espace研发上全盘接手,马特拉退出。2003年上市之后,欧洲媒体普遍给予不错的评价。
从Espace发展历程,对这个平台可以得到几点认识:
a. 对于这样七座版本的大型MPV,大空间、高承载能力、舒适性、静肃性是其主要诉求;
b. 历经四代车型,Espace的底盘规格其实没有太大变化(更多的是调教上的进步),这符合其车型定位所要求舒适优先,而非操控优先;
c. Espace本身即是贴牌出身(马特拉/西姆卡研发,还有克莱斯勒的技术背景,最后由雷诺贴牌/销售),直到第四代才由雷诺接手,说明这个车型所用的工艺和技术都高度成熟,无需车厂在机械规格升级方面投入过多精力。所以Espace历次升级,都着重于外观的家族脸谱化和内饰设计、用料/工艺提升。这个思路,恰恰与纳智捷在底盘基础上重新进行内外设计的思路如出一辙。
2. 底盘/车身
从白车身看起
第四代Espace
纳智捷MPV
纳智捷SUV
尽管拥有现成的底盘,但从纳智捷MPV和SUV这两款车的白车身上,可以看到仍然做了很多结构性的调整。
按纳智捷官方宣传材料的说法:
从图上对比,可以看出:
a. 纳智捷MPV/SUV基本保留了Espace的车身架构,比如MPV上A柱的三角窗;
b. 车底板5根横向结构梁直接继承自Espace;
c. 在Espace两条纵梁的基础上,在内侧增加了两条纵梁;
d. 新增加的两条纵梁,前端位于元宝梁处,后端至后悬扭转梁上方车身处,在此处与C柱下方的横梁(从车头方向往后数第五根,也就是最后一根)交汇,后塔顶就在其上方;
e. Espace原有两条纵梁是贯穿全车始终的,从前防撞梁底座一直到后防撞梁底座;
f. 纳智捷将这两条纵梁(也就是外侧纵梁)缩短,前端不再从前防撞梁底座开始,而是类似内侧纵梁,从元宝梁往后延伸(这点从图上看不清楚,而且单看图,很容易以为和Espace一样,还是从前防撞梁底座开始,其实不然;这点在接下来的视频截图里可以看得很清楚),后端则缩短至后轮拱前的横梁(从车头方向往后数第四根);
g. 车头部位变化比较大,通过纳智捷官网上的视频截图来看一下:
Espace作为一款MPV,车头是非常短小的。而纳智捷要利用这个平台搞SUV乃至轿车,车头的结构肯定要修改。所以,在纳智捷MPV上,就已经调整了车头的结构设计,为下一步SUV的制作奠定基础。
对比上文贴出的Espace/纳智捷MPV以及这张纳智捷SUV视频截图,可以发现,纳智捷将发动机舱整体前移。这样的话,就无法沿用原有Espace的设计。所以纳智捷在『前纵梁-前防撞梁』这个“门”形结构上方增加了一个类似的围合结构,以容纳前移的动力舱,同时作为溃缩区,也能保护其后的水箱和发动机。
h. 纳智捷在C柱之后车顶弧度下降较Espace剧烈,后者的设计主要是保证第三排乘员的头部空间;
i. 由于纳智捷只采用普通天窗而非全景天窗,所以在车顶B柱C柱之间的位置增加一根顶棚横梁。需要留意的是,雷诺的全景天窗的玻璃是用螺栓直接固定于车架上,本身即能增加车身刚性。因而纳智捷这个做法与其说是“增强”,不如说是“补强”。
当然,类似这样车身结构上的改动,究竟是裕隆自力更生,还是外包给Magna之类的公司,从有限的公开资料中不得而知。
作为参考,第四代Espace在2003年参加Euro-NCAP测试时,获得总评五星的好成绩。纳智捷并未参加过Euro-NCAP的正式评测,而是委托英国Mira和德国大陆公司,参照Euro-NCAP的标准对其进行过碰撞测试,根据裕隆自己的说法,总评是四星水准。需要注意的是,Mira和大陆当时所用的标准,依然参照2009年之前的Euro-NCAP旧规程,而非新规。所以纳智捷MPV的成绩与四代Espace的碰撞测试成绩具有一定的可比性。但切不可与新规颁行后的车型测试成绩相比。
【未完待续】
纳智捷身世的系列文章:
借壳生蛋,还是自主原创:纳智捷的身世(1)
纳智捷的身世(2):选择的困惑
纳智捷的身世(3):盘根错节的厂商背景
纳智捷的身世(4):底盘、悬架、动力
纳智捷的身世(5):底盘、悬架、动力(续)
纳智捷的身世(6):结语
2011-09-29
你轻轻一赞
是我大大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