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生活在泉州这种说大也不算大、说小也不算小、车多路又窄、想改善交通还要顾虑到古城保护的城市,开车出门未必是快捷和享受,很多时候反倒是浪费时间和折磨。特别是搬到新的工作地点上班后,恰逢市区两个主要交通要道同时大修、两个快捷隧道还没实现通车,感觉更是吐血。忍不住一遍又一遍地诚挚问候城市交通方面的主管们的母系先祖是否安好,我相信时时把他们的母系先祖挂在口头的绝不只我一个。
近期刚完成一个考试,闲暇了下来,开始有时间玩玩游戏放松一下。刚好《海岛大亨4》也推出了,于是把很多时间花在这个游戏上。可能有人觉得年近三十的人了还玩游戏有点玩物丧志,我倒觉得未必。一来人总需要找点乐子,玩游戏几乎是资金成本最低的,适合我这样的穷人。二是这是一个实时的模拟经营游戏,让你作为一个“岛主”全盘统筹一个海岛的发展问题,能让我这样的门外汉多少领悟到城市规划及交通相关的一些道理和门路。
前面两段话算是大体介绍完本文背景了,现在来说说一个游戏怎么能跟交通扯上关系。作为一个岛屿,它本身有一定的资源,但是不可能拥有全部的资源,所以需要进口。作为一个岛屿,它人口有限、内需有限,要发展要进步,就只能依赖国际市场,所以需要出口。要进口和出口,就必须有足够的交通运输能力。偏偏在游戏的设定里,这个小岛上的岛民,再穷也能优先选择私家车出行,只要有车库他就不走路,而且完全彻底没有公交系统,完全彻底不能建立交桥。
这样的话问题就来了,如果在建设岛屿的时候没有事先规划好,那么很有可能在岛屿发展到极限之前就会因为交通拥堵,陷入大量的产出困在农场、牧场、矿场无法运往加工厂加工或者大量的产出困在加工厂无法及时运往码头出口。虽然游戏里没有引入“保质期”的概念让东西存放久了会报废,但是没有出口就无法获得收入。而为了维持岛屿的运行,开支还是会继续增加,你就会发现自己逐步陷入到财政亏空的深渊中去——要扩大投资和生产才能扭转经济窘境,但是经济窘境已经完全让你无力扩大投资和生产,最终整个岛屿就这样被“拖死”——虽然实际上你手头有着值钱的大量物资,但是你就是没钱。
所以,尽管在这个游戏中,有政治的因素(如选举、干涉、叛乱)、有外交的因素(与美苏欧华及中东的关系)、有经济的因素(资源的采掘、生产、加工、进出口)、有人文的因素(学校、艺术、科研)、有民生的因素(就业、居住、消费、娱乐),但最终起决定作用的,反倒是交通能否尽可能长时间地保持通畅。
以下就以游戏为例,来就规划方面来说明让城市交通保持通常的一些思路:
一、老城区的问题
老城区的问题几乎是所有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必然会遇到的,在发展的起步阶段,城市的资源相当有限,生存是第一优先的问题,其次是近期的发展,再次才会考虑长远的发展问题。所以以现今的眼光来看,老城区存在的问题往往包括:道路交通拥挤、城市设施老化、功能分区混乱、服务功能不足等。对于城市管理者来说,在资金的约束下,大幅地对老城区进行更新改造并非最优选择。一是有可能因为这一过程进行期间造成的种种不便,引来市民的抱怨不断;二是有限的资金,往往用于新城区建设更易见成效,特别是中国当前的体制下官员对所谓“政绩”相当看重。
以下以游戏中这个岛国的“老城区”为例来说明这一问题:
此图就是游戏中一个典型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老城区”,受发展过程中资金、地形、形势的影响,形成了老居民区、新居民区、政府机构、教学机构、科研机构、生产机构、生活及娱乐设施混杂的情形,并且右下角还留出了尚待发展开发的空地。这样的情形有点类似于泉州这类城市的老城区,虽算不上功能分区明显、生产及生活服务到位,但是说它混乱也算不上,每一个小区域都有它自己形成的历史沿革和合理性。
对于这样的老城区,显然全盘推翻重来是不现实的。甚至对其中特定地块推翻重来,也是难度很大的事情。合理的选择,就是持续地进行“改良”,哪个区域的人们对哪方面不满意了、又或者哪个区域出现车库过载、交通堵塞等问题了,在小范围内有针对性地进行改建。对于那些一开始由于资金限制无法配置齐全的设施,随着发展过程中资金的逐渐充实,也相应地陆续配置齐全。对于那些已经不适应老城区发展要求的第一、第二产业,逐渐向外围迁移,或者开发新的城区将这类功能逐渐转移出去,老城区逐渐摆脱生产和经济中心的角色,转型为城市管理、生活服务、科研、教育、文化为主的区域。这正是包括泉州在内很多城市正在做的事情,如进行“三旧改造”、推进“退二进三”,发展所谓“创意文化产业”和“总部经济”。
二、所谓“城市综合体”
“城市综合体”这个概念,最早是从万达开发的房地产项目那里听过来的,觉得有一定的道理。不管GDP导向的政府和所谓的专家学者怎么定义,我心目中的“城市综合体”,主要是这样一个区域:在一块相对来说不算太小的地块内,能够实现包括居住、教育、购物、娱乐、沟通等功能的区域,区域内的居民日常的生活需求甚至是就业,都可以尽可能地在区域内得到解决,最大限度地把交通流量限制在区域内,最好是依靠步行就可以完成,从而有效减少对外交通流量,避免大量人员出行对城市交通的冲击。这个“城市综合体”,既可以是全新规划开发的一个区域,也可以是现有内部功能较为完善的居民区同周边区域服务支持的组合;既可以是有围墙的,也可以是无边界的。这样的“城市综合体”,既降低了生活和工作于其中的城市居民的生活成本,又有效减小了对外交通流量的发生,具备一定的低碳环保的正面效应。 当然“城市综合体”能否真正发挥作用,还取决于城市本身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特别是服务业发展水平,并不仅仅靠规划的完善和设施的建设就能实现。
这张图片中也是一个“老城区”,由于城市新区开发较早,所以这个老城区“发育”并不完善。但从中也可以见到2到3个相对集中的居民区。居民区的中央是教堂、餐馆、市场、酒吧、诊所等生活服务机构,周边围绕着一些居民楼,边缘是区域内居民外出需要的车库。这就是“城市综合体”的概念在游戏中的实际应用,尽可能在区域内满足居民需求,减少居民出行到区域外的可能,从而缓解城市交通拥堵问题。
三、工农业生产区域的布置
最开始的时候,工农业的发展都是布局在城市的边缘,随着城市自身的发展和范围的扩大,工农业的布局逐渐向城市的外围转移,在城市的边缘逐渐形成一些生活服务设施不足、社会治安相对恶劣、部分工业设施和农业用地混杂于其中的区域,在外国一般为所谓的贫民窟,在中国一般为所谓的“城乡结合部”或者“窝棚区”。
有远见的城市管理者,应该尽早在城市周边一定距离范围内规划开发一些专门的工业区和农业区,并引导城市既有的工农业向这些区域有序转移。同时不能仅仅把这些区域视为单纯的生产区域,而是要借鉴“城市综合体”的概念,把这些区域建设成“工农业综合体”。这个“综合体”概念并不仅仅在于产业上下游的有机衔接和产业集群的配套发展,而是也需要考虑到工作于其中的人们的生活需求,并在一定程度上予以满足。
这是一个由农业、矿业起步,逐渐配套加工厂、发电厂和污染处理设施形成的工农业于一体的生产区域,其优点在于区域内产出可以很快速地运至下一个生产环节,并将最终成品快速输出到区域外。也就是前文所提到的“单纯的生产区域”。
这样的布局也有一个很明显的缺陷,就是工作于其中的工人,要在上下班上耗费太多的时间,而且上下班的交通流量和运输的交通流量叠加,影响了区域内产出向区域外运输的效率。
类似的问题也发生在现实之中,比如泉州早年一些工业区,没有充分考虑到生活和居住与其中的工人的生活需求,造成工业区内工人生活成本的增加和种种不便,尽管企业付出相对更高的工资,仍无法吸引到足够的工人,影响了工业区最终的产出。
这是前一个布局的“改良版”,既然前一个布局的不足在于片区内缺乏居住和生活服务设施,那就采取类似九宫格的布局,在正中的那一格布局一个小型的“城市综合体”,让这个生活区能够大体满足在片区内工作的人们居住和生活需求。这样的优点是很明显的:上下班的交通流量可以尽可能地在区域内消化解决,减少了区域对外交通流量;人们上下班的通勤时间也得到有效的节约,生活成本相对而言也有一定程度的降低。
这是又一个“范例”,开发这个区域主要是为了设立左右两边两个盐矿,辅之以车库和运输机构,因为这个区域距离城市中心较远,配套少量住房和生活服务机构,减少对外交通流量和工人通勤时间。
四、道路的设置
道路好似人体内的血管,汽车则仿佛流动于其中的血液。交通如果畅通无阻,城市的各项功能才可以正常开展。一旦城市的道路拥堵严重到一定程度,城市的部分部分功能可能就会陷入瘫痪,部分区域可以就会逐步坏死,一些对交通通畅程度要求较高的设施不得不向外迁移,有可能会造成原本功能完善的“城市综合体”功能的缺失,甚至使“城市综合体”失去其存在的意义。
这是连接主城区和工农业生产区的一条道路,由于地形限制无法同时设置多条道路平行连接,可以明显看得出交通拥堵情况相当严重,影响了城市运行的整体效率。
为缓解上图造成的道路拥堵,“绕远路”建立城区外围通往港口的“复线”,货运车辆尽管绕了远路,却可以以更快的速度把产出运往港口。
港口及附近的区域设计当然也需要一定的技巧,通往港口的道路绝对不能只有一条,所谓“更多选择更多欢笑”,最好能有多条不经过主城区的道路作为补充。如果只有一条道路,还经过主城区才能到达港口,那很快就被堵死是必然的。此外要尽量简化港口周边的功能,避免额外产生的交通流量影响运输车队的效率。当然了,如果自身不产原料,要设立工厂搞“来料加工”的话,就不得不把工厂设置在港口附近。在距离港口不远的地方要设立一个生活区,否则等到货轮入港,自己的码头工人却被堵在距离十万八千里的主城区道路上来不了,哭都来不及了。
五、城市发展的极限
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和技术条件下,城市的发展,终究是有一个极限的,如果临近或超越这个极限,城市自身的运作反倒效率是降低的。最为明显的负面教材就是咱的帝都,那摊大饼似的一圈一圈向外发展扩张,没完没了。最后的结果就是对环境而言资源承载能力难以满足城市发展需求,对居民而言生活和工作的时间和资金成本越来越高。现在国内还有很多人羡慕北上广的规模,纷纷立志要建设大城市,我反倒是很享受泉州这种小城市“主城区不大+若干卫星城发展良好”的生活。但今后的趋势也许是随着主城区自身的扩张和卫星城的发展,最终主城区和周边的卫星城将融合在一起,也成为一个特大城市。
这就是游戏中海岛发展到临近极限,尽管你啥先进理念管用招数都使上了,城市交通还是逐渐临近拥堵的状态,各项产出运往港口的效率大幅降低。作为游戏中的海岛,它已经没有办法再有效地调整和优化,但是现实中的城市可以。比如北京,如果你不总想着把权力集中在自己手里,如果你不只关注自身的发展而考虑与周边区域的互动,你断然不至于发展成现在这样的窘境了。单纯从水的角度来说,你就已经快把河北省给“榨干”了。一个“自私”的城市,必然是迟早要“遭报应”的,现在这“报应”已经逐步显现了。当然北京也做了一定的努力,比如把首钢向外迁移,比如建立高铁探索同天津的“初步同城化”等等,但是一方面是力度不够,一方面是速度已经慢了。所以我不看好北京长远的发展,说白了,这只不过是在特定政治体制中,权力主导下一个城市的“畸形发展”。希望北京不要有一天完全彻底沦为中国发展中的一个难以根治的“恶性肿瘤”。相对北京而言,我想上海会好一些,不那么“自私”地只强调自身的发展,还注意到与周边区域的协同。
2011-09-26
你轻轻一赞
是我大大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