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谈会2020-06-09
不知道你有没有注意到,铺天盖地的广告投放都在提醒你京东618购物节要来了,无论是在站台等公交,还是打开手机刷剧,或是朋友间聊天,你都意识到一波消费狂潮又要来袭。
疫情宅家期间,各大平台兴起的直播带货已经让我的钱包失收,最近,为了响应国家号召,积极支持地摊经济发展,裤腰带已经越勒越紧了。而这场消费折扣感人从儿童节就开始了的的618购物狂欢节,只会让本就贫穷的家庭雪上加霜。
为了防止大家的钱包死不瞑目,我打算在这里谈一个严肃的话题,那就是“抠门”这件事以及它的合法性。
说正经的,我们身边不缺这样一群人,他们秉持着“宁愿被满屋的智商税包围,不愿带着没抢到货的悔恨入睡”的态度,每年的双十一和618的零点都是他们的战场,不到最后一刻,坚决不放弃。话说为了省钱参与这场消费的狂欢并没有什么,甚至可以说态度真诚,精神可嘉。每次消费完再放上一张“吃土”的照片一切都顺理成章。
于是我们看到,从 “隐形贫困人口”到 “精致穷”,这届年轻人身上的标签换了一茬又一茬,本质上还是在说大家又穷又敢花。尤其是在媒体的各种报道中,我们90后都成了负债额十分可观的“负翁”, 所有的产品都好像为我们量身定做,激发我们的消费欲望,然后又推出花呗、分期付款等各种信贷服务都推着我们朝更敢花的路子走去,最后活生生把我们打回“穷人”的原形。
当然,今天我们讨论的不是要不要消费的问题,正常的消费是促进一个国家经济健康运转的关键一环,尤其在疫情期间,很多人要不就是不敢花要不就是没地方花,鼓励人们进行合理消费是正当的。 毕竟有个词叫“消费正义”,今年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对于「消费」着墨也是颇多的。
消费无罪,在合理可控范围内的欲望是推动我们奋斗的催化剂。真正把我们推向疯狂的是“多余的物欲”,比如为了凑单“总有一天会穿”的连衣裙;以为会用得上的口红色;书架上落满灰尘没有开封“可能会看”的书;“可能会心血来潮用一下”的电饭煲、烤箱、榨汁机;……
剁手一时爽,一直剁手一直爽,正如《娱乐何为》中说的,真正的幸福来自放纵、发泄、奢侈、无厘头,它往往不是人的基本需求。在直播中购物的人们很多情况下也不是出于需求,但这并不妨碍他们在抢购中获得某种真切的幸福感。
但是当你冷静下来看看银行卡余额的时候,太多东西囤积最后过期的时候,搬家东西太多手不够用的时候,你就会意识到“抠门”的重要性。
以前,如果一个人抠门,他一定会被身边的人嘲笑。各种形容抠门之人的词也很不好听,什么“铁公鸡一毛不拔”,什么“王老抠赵老抠”。这样的既定印象,给动了抠门念头的人以极大的心理负担。其实,在我看来,抠门,是一种生存哲学。我们应该摒弃那种动不动就把它和小气自私捆绑在一起的行为。
也有人告诉我,钱是挣出来的,不是攒出来的。以前的我的确是这么想的,那是因为我自信地以为我总有挣钱的能力和途径,现在经历过社会毒打的我开始相信攒钱才能给自己安全感。而且,开源和节流并不矛盾,钱什么时候都能省,却不是什么时候都能挣。
在不妨碍他人生活和自己健康的基础上,抠一点,也无妨。毕竟对于当下的年轻人来说,花钱无度已经不是什么值得炫耀的事情了。精打细算,物尽其用,抠门存点钱,才是目前最硬核的底层能力。
我理解中的抠门也不全是为了存钱,而是为了更好地花钱。我慢慢地抛弃了那种‘人类历史在地球的生命里也就一瞬间’的悲观论调,开始意识到我可能还有冗长的一生要去顽抗,以“抠门”的姿态去控制自我,延迟满足感,保持对消费社会的清醒认知,虽然一开始是在走崎岖陡峭的上坡路,也许精疲力尽,但我也相信终将世间美景一览无遗。
没错,我要为“抠门”正名,或者说想带大家以一种新的角度认识抠门。如果你一生富足有余,那我希望你能理解他人的抠门,如果你正好抠门,也希望你可以接纳自己,认识到消费的本质,保持良好的消费习惯。
抠门有道,我就在豆瓣上认识不少“抠友”。他们混迹在不同的小组,比如组员人数已经超过20万的抠门女性联合会和丧心病狂攒钱小组,还有攒钱氛围良好的极简生活,低消费研究所等等,这里面聚集着五湖四海的抠门界的弄潮儿,他们常常分享一些惊世骇俗但是十分实用的攒钱妙计。
抠门花样百出,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他们做不到的,比如挑战300元过一个月,比如····
虽然抠起来各有各的骚操作,但归根结底,还是为了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世道里,抠出一份“安全感”。
当我们在谈抠门时,我们在谈什么
首先,我们必须意识到的一点是,在“抠”这件事上不关乎我们穷不穷,而是我们怎么去看待“抠”这件事,能不能清醒地认识消费社会的运作过程,从而抵制消费主义的洗脑。
社会学家鲍德里亚在《消费社会》中曾经有先见之明的说过“商家热衷于编制意义,将商品与一套价值符号绑定”,如今的营销少不了这步,比如买房的广告告诉你没有房的男人就是loser,买口红、包包的广告提醒你买它就是爱自己,最大的骗局就是钻石了,你肯定听过戴比尔斯的这句经典广告语: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这种策略不难理解,用钻石的持久来暗示婚姻的长久。
但是问题在于,出现在钻石广告中的人,无一不是衣着高贵、谈吐不凡的所谓“上流社会人士”,这其实也就是相当于将钻戒这个商品,以及他代表的忠贞、恒久的婚姻,与人的社会阶层捆绑在一起了。
如今的营销公司不都喜欢编织一个个品牌故事,然后把商品和一些美好的词汇联系起来,比如魅力、优雅、自信等等。其实你也明白不是开了某款豪车戴了某款表就有魅力,也不是用了某款洗发水就会变得自信,优雅。
然后就是各大传媒集团利用攀比心理继续制造焦虑,鼓励年轻人通过购买商品来实现身份认同。要知道,在所有的焦虑中,身份焦虑是最致命的。正是因为自己不知道自己是谁,才会需要身边有声音不断地提醒自己,从而落入消费主义陷阱。
总之就是三个字:买买买。 消费主义告诉你,你买什么就是什么。尤其对于很多从小镇和乡村涌入大城市打拼的年轻人来说,在接受了消费主义的那套话术之后,他们往往会超前消费,用各种中产阶级的符号包装自己来达成自己融入现代都会生活的想象,比如穿5000块的西装,百余块一斤的苹果,用最新款的iPhone。
虽然有点残忍但这就是现实,消费主义就是通过鼓励你不断消费,然后通过一系列广告文案去宣传暗示,把身上穿的衣服,代步用的车,手上拿的包,甚至是你吃的东西和你这个人的身份捆绑在一起。
很多时候,我们都是陷入其中而不自知了,就拿我们吃的东西来说,牛油果和车厘子的火爆不是无缘无故的,那些打着有机、野生、进口等标签的事物常常击中的就是中国的中产消费者,就连“中产”也是消费主义鼓吹出来的谎言。
还有一个词,大概肯定也不陌生,那就是 轻奢。收割当代年轻人和无知打工族的镶钻镰刀。
它的特点就是门槛不高而且还能满足了你关于中产的想象。就是那种有点贵,咬咬牙又能消费得起,消费之后只能吃泡面,但是拿出去还有点面子的东西。比如各种几百块的口红,千把块的化妆品,小几千的包包和衣服,你牺牲半个月工资就可以提走的AJ,都属于轻奢的范畴。
看吧,不管你多么“老谋深算”,消费主义都只会比你更聪明而狡猾,而穷才是抵抗消费主义的有力武器。这里的穷不是指你有没有钱,而是你要意识到自己的获得收入的方式,我们大多数人都是通过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和时间来赚钱。
无论是在空调房里码字还是工地上搬砖都是工作,虽然地点任务不一样,但是我们都穷在收入形式单一,除了出卖自己一无所有,没错,是不是有内味了,我们还是属于马克思口中的“无产阶级”,真正的有产是通过资本的增殖就可以有选择的权力。说来遗憾,这也是我上完大学之后,才明白的道理,这该死的消费主义。
我为什么要大家抠门,你一方面是提倡大家用正确的姿态抵抗消费主义的侵蚀,不要在冲动的情况下浪费资源制造后悔,同时让大家理性看到消费主义背后的运作逻辑。花钱就是花钱,人为了满足自己的需求付出金钱的代价无可厚非,毕竟我们需要通过外物来维持我们那点贫穷的自尊。
每个成年人都是在取舍中,让自己过得更满足。或许我们的生活都相似地“不易”,但仍然可以各有各的精致。 只不过我们应该明白的是人生没有“标准配置”,他人眼中的“标配”,在我们眼中或许就是“高配”,而别人的“高配”,或许正是我们的“标配”。
还有,你就是你,独立于你所拥有的物品,甚至于独立于你从事的工作,你出生的家庭。 因为你作为一个本体,承载了你生命中所有的经历,这本身便是任何物品都不能表达的。
抠门的目的是什么?
抠门当然为了省钱,而省钱的下一步就是存钱了。
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消费主义的浪潮汹涌而来,能做到独善其身的人少之又少,消费主义常常打着为你省钱的幌子引你上钩,甚至输出“善待自己”的价值观让年轻人肆无忌惮地透支消费,成为“月光族”,甚至“负债族”。而存钱这件事情就纯粹地多。因为钱就像海绵里的水,挤一挤就会有的。
据央行数据显示,2020年第一季度,也就是全民宅家隔离的三个月里,我国居民存款共增加6.47万亿元,同比增长4000亿元。我们最终他没有等待报复性消费,而是等到了报复性存款。愚以为,这是件好事情。
总有声音告诉你,都捂着钱包,哪来的人间烟火?但是对于一部分人来说,打开钱包敞开了花,剩下的就是人间炮火了。就像这次疫情,如果家里没点存款的,在家坐吃山空能撑到疫情结束吗?从老家回到广州,很明显地发现有些常去的店已经关门了,店铺还在转租,细想一下几个月没有营业,但是房租依然要交,很多小企业小商铺承受不了高昂的成本只能宣告关门倒闭。而有些抗风险能力强的企业凭着前期的资本积累,依然能在无常中运转如常,何尝不是一种成就呢?
所以,此次疫情算是及时提醒人们储蓄的重要性。在我们的印象中,中国人是最爱存钱的,其实,欧美国家有些年轻人很早就开始存钱、规划收支了。
可能你已经听过 FIRE运动,全名是Financial Independence, Retire Early,也就是财务独立,提前退休。这个运动由来已久,最早风靡于资本经济发达的美国,简单来说,FIRE是一项致力于缩减消费和提高储蓄和投资的运动,它能够让支持者比传统预算和退休计划所允许的更早实现退休。这个运动的追随者们通常通过将70%的收入投入于储蓄,从而在65岁的常规退休年龄到来之前辞去工作,在之后几十年后仅仅依靠从投资组合中的小额提款来生活。
细想一下,当我们不再为消费环境里营造出的欲望和幻觉裹挟,不去轻易相信那些会花钱才会赚钱,钱存在银行里贬值,还不如花出去及时享受的鬼话,当我们开始规划收支去节省本金时,就可以完成资本跳跃的第一步。然后再去思考如何用钱生钱,逐渐脱离劳动力变现,陆续实现资产收入稳定。 那我们一直向往的“自由”与“独立”也能实现大半,而且也为我们保有了选择的权利。
最后想说的是
该花的钱还是得花,不是说买东西就是消费主义,而是要警惕自己通过买东西,去获得一种虚无的快感。互联网抹平了信息差,但又造成了心理落差,毕竟朋友圈的“富人”有时候的确容易刺痛我们那敏感的神经。
我们需要做的是多问自己几遍, 我为什么想要买这样东西?一定要现在买这样东西吗?我们真的需要无数的东西塞满我们的房间吗?这样的充盈是我们生命的充盈吗?
就拿我自己来说,大多数的消费行为倒不是为了省钱,很多时候还是会忍不住去购物是怕错过,毕竟,在物海茫茫中,能遇到自己合心意的东西也看缘分,而且现在的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在加快,爆款来的快去的也快,现在不买的衣服包包到明年就要被淘汰了,这种不安就导致了不需要咬咬牙都开始剁剁手了,我就曾在预算有限的情况换了用了不到半年的手机,但是事后一想,仍然会有下一轮的新手机,最新款的服饰。然后接着换吗?
人生的流动性即在于没有什么是经久不变的。我觉得一个真正拥有自己想法的人不会害怕错过,不会被动加入这些盲从的热闹,他们有自己想法,对人生有自己的认识,清晰且成熟。他们能够在正视自身需求的基础上“抠门”,将此当做一种提高生活品质的生活主张。
说实话,写完这篇文章的我有点虚,因为我也在消费的浪潮中沉浮,被消费的欲望支配。作为一个不正经的“抠女”,我也只是在向那个方向进发,在物欲横流里努力快乐。
谨以此文,献给逃不开消费的坑但是又不想直接躺下的你我,愿自勉~
(图片来源于网络)
题外话:微信公众号又又又改版了,如果不点“在看”或不经常互动,推送的文章可能未能及时送达,所以还希望大家看完点个 “在看” 。
-END-
推荐阅读
|客栈日记:海边温柔|
|客栈日记:村宴|
“趣”生活,“品”生活
2024-03-200
2024-02-270
2024-01-220
2024-01-090
2023-11-220
2024-11-250
2024-11-240
2024-11-230
2024-11-220
2024-11-210
2024-11-200
2024-11-190
2024-11-180
2024-11-170
2024-11-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