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6日,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泰达)国际论坛在天津开幕,本届论坛的年度主题为“责任与未来”。当天下午召开的领袖峰会上,与会嘉宾围绕“新环境下中国汽车产业的责任与未来”的主题展开探讨,演讲嘉宾的发言主旨纷纷体现出在新环境、新形势下对当前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的反思与对未来的期望。 发改委产业协调司处长李刚从老生常谈的“产学研”切入,提出各个环节应集约创新,“各有回报”,而不应彼此孤立。 “中国汽车工业的创新,不能在一些老套路上,因为我认为创新,从产品创新到产业化创新,是一个接力棒。”李刚说。 “技术研究有科研单位来完成,产品创新很多依赖设计公司,而产业化创新是制造企业来完成。产学研相结合,应该改成集约产生,在创新的各个环节当中,不断地合作下去。”李刚说。 在李刚看来:只有按照市场价值规律,把这种体系建立起来,对内涵做更深刻的推进,在机制上进行构造。“出力多但成效少,咱们可以推理发达国家的公司,他们由想法到实践,创新推进得很顺畅。” 谈及中国汽车产业目前在世界范围内承担的角色,李刚毫不讳言:“现在说我们是庞大的制造业,但是我认为不是,充其量是庞大的制造团体。” 在李刚看来:因为制造业是研发、采购、物流、销售、集中配合,“看一下发达国家,他们很多是把制造环节甩给发展中国家,但是剩下的很多环节,他们牢牢攥在手里。” “我们的制造环节仍属于中间地带,没有推力度。所以我们处在转型时期,要想进一步发展,必须要把其他环节衔接起来。”李刚说,“长久进行实验,还有研发,这两个点我认为最关键。” 回顾中国汽车走过的道路,也是中国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的缩影。“投资、内需和外需,是三个维度,都在汽车发展的每个阶段得到体现。”
2013-09-07
你轻轻一赞
是我大大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