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狂人

话题300条    关注2430人

+关注
话题

老顽固吐槽汽车发展新趋势

马克思同志教导我们:“资本是邪恶的,资本是逐利的,自从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一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荀子总结:“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以上,是本文的理论依据,说人话就是以下论点纯属作者的主观臆断,那些要数据要试验结果的同学可以退散了。

也正是基于从小受到的这类教育,我对于汽车厂家、媒体以及很多受厂家影响的网友在各种场合宣传各种“汽车新理念”比如“更小排量的涡轮增压”,比如“轻量化”,比如“平台化”等等,都是抱着怀疑的态度来听的。目前宣传的话术大致是这样:“这些是新的,是潮流,是趋势。赶快放弃老观念,拥抱新时代吧,世界是不会等着一个停在原地不动的人的。”对于这些话术,不论是作为一个老派守旧的中年人,还是作为一个话唠,不吐槽不舒服斯基,我都有些话要说。一个一个来吧。

一、“更小排量、更少缸数的涡轮增压发动机”是趋势。

为什么不直接说小3缸而说“更小”“更少”呢?因为我不知道什么时候是个头。也许明年厂家又会推出“更先进”、“更节能”、数据甚至超越了“老旧的”3缸1.0T的小2缸0.6。所以,留点悬念吧。力挺这类小涡轮的人(包括媒体),都会用这样的例子来举证“动力不逊于XX,提速更快,至于缸数上的缺失,由于厂家采用了XXX技术,完全感觉不出来和更多缸数的发动机有什么区别”。对于感觉,我无法反驳,不过缸数越多,震动越小,声音越好这个是物理法则。小3缸通过使用反向平衡杆,增加防火墙隔音,增加发动机鸡脚垫片厚度来缓解震动和噪音,其实4缸也可以这样做,这就跟调教好的板悬可以PK独悬一样,但是跟同样调教水平的独悬比呢?再说动力,由于涡轮发动机的特性,我承认涡轮完全介入后小3缸确实比同级自吸更强,不过1000到2000之间的动力响应似乎很少有人提到,都是油门到底的玩01。而1000到2000这个区间反而是我这样的堵死狗最常使用的区间,这区间动力如何?这里也许一些键盘会说,没事,你看现在很多厂家宣称涡轮1300左右即可达到最大扭矩,低扭不是问题。但是不论新车评编辑还是我自己的经验,还是要2000以后才能有明显推背。我不说厂家是在欺诈,或者人家在实验室里真的可以做到1300达到最大扭矩,不过实车上就是要2000,而2000以前,涡轮完全介入以前,它就是个小三缸自吸的水平,也就是肉。当然,厂家也不是不能把涡轮介入的转速调的更低(虽然不可能向他们宣传的那么低),但是那么做会有两个负面效果,一个是一踩油门就窜,需要用户极其细致的控制油门开度;二是油耗就呵呵了。典型的例子的雪铁龙C4L,后来408就吸取了这个教训,把涡轮介入点调高了。最后,我再次呼吁新车评做个小三缸发动机怠速情况下的空调测试大横评,原因是曾经不幸坐过SMART的时候遭遇大堵车,那个空调给了我极其深刻的印象,在广州的艳阳天里尽情的在车内挥洒汗水,那滋味真是,,,酸臭啊。

二、轻量化有没有不好的地方?

轻量化现在成了一种政治正确的东西,轻量化更省油,轻量化更安全,轻量化更快,轻量化更好操控。似乎说轻量化不好就成了不懂车的表现,真的如此吗?说句题外话,其实几年以前,轻量化基本上就是“日本纸糊车”的代名词,几年以后舆论风头突然变了,这里第一次感叹某国企业的舆论话语权。其实我对轻量化的(无理由)怀疑,主要是基于开头的两段理论依据。我相信试验数据,相信碰撞测试,但是我始终认为凡事皆有度,过犹不及。所以我同样不相信低成本小型车依然会采用高成本的“高强度”钢材,更不相信在经过厂家简配后还能不能保有原来的设计强度。还有,工业设计是有“设计容错量”这一说的,厂家经过计算设计出来的东西,能够保证正常的使用和安全标准这点我不怀疑,但是这个标准去到哪里,是由厂家或者说业内决定的。比如说某车的后悬和某车的前悬断了,厂家说是碰撞产生的,好吧我姑且相信这一说法。但是看看他们的前后悬的厚度,我在想如果设计的厚一点,受力级别提高一些,是不是在中等程度以下的碰撞后就不会有事了呢?不过厂家不会这么做,成本是一方面,增加厚度就增加了重量是另一方面。轻量化的另一个不好的地方,我觉得是在悬挂结构上的,我估计以后C级以下双叉臂、多连杆会被麦弗逊、扭力梁取代,成本、空间是一个原因,追求极致的轻量化是另一个原因。

三、平台化的利弊

大众“MQB”,丰田“TGNA”,一夜之间,家族脸、平台化成了不可逆转的大趋势。平台化好不好,肯定有好处,车企能够降低成本,能够实现柔性生产,不过也容易出现大规模质量问题等等。但是这些我们不关心,我们关心的是,车企降了成本之后,能不能降售价?如果能,那么才有好处,如果不能,那么呵呵。我觉得享受到平台化真正的好处的,是A级以及A级以下的车型,因为平台化本身有拉平各个级别差距的作用,以后屌丝车和豪车的差距不那么大了,比如奔驰A和E的内饰看起来也差不多嘛,窝窝从40到90都是用2.0T嘛。不过对于那些要求比较高,愿意在汽车上多花一点钱的同学,但是又不是土豪,不可能任性的同学就比较悲剧了。汽车,正在逐渐同质化,家族脸只是个开始或者说表象,它们的内在也越来越像。这种同质化不单单体现在同品牌里面,不同品牌之间也是这样,比如“日本车轻悬挂软,德国车精致厚重,美国车皮实费油”这类的经典标签,越来越不靠谱了,以后大家都轻,都省油,悬挂硬度,转向手感都在从不同的方向,朝着同一个刻度在调整,这个刻度,就是中国大部分车主习惯的刻度,希望你不是那个少数派。

四、变速箱的档位越多越先进

近几年,自动变速箱从4个,逐渐普及到了6,7个,之后还有8,9,10个。所以江湖上有个段子,叫做“丰田的4AT”,想吐槽丰田又懒得想理由,吐槽这个就没错了(可惜现在吐不到了,遗憾啊)。也正是从那时候起,多档位的变速箱意味着先进,少档位意味着不厚道的说法就产生了。所以,这几年包括抠门丰田在内,所有厂家除了入门小车,基本普及了6,7速,高档车用上了8速,9速也出来了,10速也在路上。这时,9AT出事了(这里有没有阴谋?),业界大佬BB发话了(A没声出,因为它最近比较穷,它是因为穷才放弃10档变速箱的):“我们认为9(8)速变速箱就是极限了,再增加档位用处不大了,大家散了吧”。纠结啊,困惑啊,当初不是你们说变速箱档位多才是高科技吗?现在突然就够了?大货车都有20速的说。。。此处再次感叹某国企业的话语权,不过我这里倒是认同双B的观点的,档位多了固然省油,固然平顺。但是多档位是要匹配大排量发动机的。现在发动机排量越来越小,再搞那么多档位就会让转速不断的上下跳舞,变速箱不断换挡。而变速箱换挡本身是有能量损耗的,是会造成动力中断影响加速和平顺性的。所以我认为:档位的多少应该和发动机本身的大小成正比,并不是越多越好,就和我当年为丰田4AT辩护时的观点一样,现在BB出来这么说,大家该信了吧。

五、懒得写了

太长了,避免有同学看不完,剩下的就说个观点(其实是我懒得写了)。风阻系数越低越好?满大街的鸭蛋造型啊,一水的流体雕塑,各种曲线啊,还我老奇骏,还我GLK,哥就喜欢方盒子车啊。插电混动节能环保拯救地球?去你妹的节能,明明是为了性能,明明是排量税政策下的曲线救国,欺负我读书少?采用人所未有的新技术才是NEWBILITY?汽车行业还真心没有什么“新技术”,倒是实验室里有一大堆因为各种负面效果,之前未投入实用的老技术。“新”技术出来基本都带着一堆负面BUFF,比如线控转向没有路感, “自动启停”省油,“直喷发动机”省油,可是不省心啊,不省钱啊,不好用啊。。。还是等它稍微不那么新了,出了1.XX版本再体验吧。

综上,汽车发展至今,节能省油成了压倒一切的纲领原则,在这个原则下,现在的汽车牺牲了动力,牺牲了操控,牺牲了外形设计,牺牲了可靠性,甚至还准备牺牲安全性(我猜的)。所以,各位车主以后面对类似工信部等部门关于“私家车主污染环境”这样的指责,大可以大大方方的说,我们已经付出的够多了。

这次真的懒得写了。

收藏

2015-12-21

0

你轻轻一赞
是我大大的动力

我关注的部落

登录关注部落,才有更多签到。请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