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年恢复高考,当时工厂里和我处的很不错的一个朋友说咱俩考大学吧。</o:p>
我何尝不想考大学,可感觉大学距我实在是太遥远了。66年文化大革命,我正上小学4年级。文革一开始,学校就不上课了。直到68年,在家里呆了一年多的我们,被安排上了中学。在中学的两年多时间里,学军、学农、学工占去了不少的时间。就是那为数不多的上课时间,课堂秩序也很乱,经常有学生打架。印象中,我们的数学只讲到了二元一次方程;化学和物理,也只是讲了个开头。</o:p>
70年底,15岁的我被分到了工厂,当了一名工人,自那以后,本该学知识的我,便与学校无缘了。</o:p>
就是这么个基础,拿什么去考大学?学校里的那些学生,天天有老师教着,还有许多人考不上,我们凭什么去考?</o:p>
所以尽管我非常希望能上大学,但小学4年级的底子,还是让我不敢去想这事儿。我的这个朋友,77年考了一次,没中;自习一年,78年考中了。他的考中,对我是个极大的鼓舞。我想,既然他能考中,我也应该试试。</o:p>
于是,我也开始自习。当时,我们是三班倒,也就是说,我得一边上班,一边学习。</o:p>
先从新华书店买回了一堆的高考复习书籍,然后利用业余时间啃这些书本。一开始,还不能确定考文科还是考理科,按我的意愿,想考理科,但究竟能不能考,得看我学习的进度。考虑到甭管考文还是考理,数学都是必考的,所以先开始学数学。学到因式分解的时侯,有点学不下去了。因为分数是小学5年级的课程,我们书发了,但课没上,于是就卡在这里了。没办法,只好找出已经发了的小学5年级的课本(保留了12年的小学课本,不易吧),学习分数。把分数学懂了,再接着学因式分解。</o:p>
就这么个水平,就这么个基础,半年时间过去了,总算把初中三年、高中三年的数学书都看了一遍,但其中不懂的地方实在是太多了。在那个年代,不懂了,不会了,想找个人问问,很难。那时候,厂里的同事倒是有老大学生,但当你问他们中学数学的时候,他们很少有会的。不是没学过,而是忘记了。也是,你现在拿中学的数学题来问我,我也只能说,都还给</st1:personname>老师了。</o:p>
一年的时间过了一半,才把数学看了一遍,且不说看的效果如何,剩下的半年时间想把物理、化学、语文、政治看一遍,时间肯定是不够了。没办法,只好及时调整考学方向,由考理变成考文。</o:p>
剩下的半年时间里,我要学文科的另外四门功课——政治、语文、历史、地理。由于时间有限,所以那时基本上是按照高考大纲来学习,大纲以外的东西,一律不看。不是不想看,实在是时间不够。所以那时我常说,现在不是为了学知识,而是为了应付高考。</o:p>
除了以上5门功课外,还有门外语。外语学得就更困难了,既不会念,更别提听了,只是一个一个单词的死背。后来听说英语不计入考试成绩,马上就把英语放一边了,腾出来的时间,立马就被补到了其它课程的学习上。</o:p>
到了考试的79年,我24岁了。那时,怕国家关于25岁以上的社会青年不得参加高考的高考政策有变,所以我务必在24岁的79年考上大学。</o:p>
那时,有些人的备考是秘密进行的,怕万一考不上面子上不好看。可我为了背水一战,对谁都告诉人家我要参加高考。周围的人,无论是亲戚,还是朋友,几乎没人觉得我一年就能考上。因为大家都知道我的基础,按他们的话说,就算他脑子好,也得学几年吧。可我怕25岁时不能参加高考,所以一定要在当年就考上。</o:p>
参加高考的学生,有哪个不想考上的?为了能确保考上,就要保证能考到一定的分数。我看了一下77、78年的高考分数线,觉得至少要考到320分才有戏。根据我的实际情况,语文、政治、历史、地理,每门要考到80分,数学20分,这样算下来,应该能考上。</o:p>
小时候家里的条件很差,我的身体一直就显得很弱,再加上一年的时间里,既要上班,还要学习,所以身体显得就更差了。尽管在考前一周我就不怎么看书了,但在考试时还是状况频出。可能是由于长期紧张的缘故,那时经常胃疼,疼起来怎么呆着都不是。结果考试的第一天,一到学校胃又开始疼了,找到大夫,给喝了点琅菪药水。就这样,忍着胃痛,考了一上午的试。第二天刚到校,就觉得心慌得厉害,找医生,好像是说我心跳得快,忘了给的是什么药了,反正不是安定之类可能影响考试的药。在考场里,我一点精神也没有,一只手托着腮帮子,支着脑袋,一只手拿着笔答题。</o:p>
考地理的时候,两面答题的试卷居然洇得厉害,我就把过程用钢笔写在了草稿纸上,只把答案写在了答卷上。草稿纸上推出的时间是-1,也就是昨天的23点,可写到考卷上时,由于粗心,却变成了当天的一点,由于没有过程,答案又彻底错了,所以这道大题令我失分不少。</o:p>
考语文的时候,语文卷子是文理科合用的。卷子上会告诉你,哪些题文科的做,哪些题理科的做。其中有一道题是古文选择题,给出了一句古文,然后让你在三个答案中选出正确的那个。当时在这个题目上费了我不少的时间。我觉得没有上下文,很难判断给出的哪个答案是正确的。虽然斟酌再三,最后还是答错了。出了考场后,我找语文</st1:personname>老师抱怨说,那道题怎么不给出上下文啊?老师说,有上下文呀!我说,在哪?老师说,就是那段理科做,文科不做的古文里,听老师如此说,我真是叫苦不迭啊!</o:p>
考英语的时候,是一个下午,天下着雨。我本来都不想去了,可是他们说去吧,去看看。到了考场里,卷子上能看明白的真是不多。本来就是死记硬背学的,后来还给放弃了,基本上和没学过得也差不多。就这样,连蒙带猜,考了13分。</o:p>
记得79年的录取比例是4%,当时我们一个考场是30个考生。站在考场门口,我想,按照比例,这30个人中,也就有一个多点的人能考上。看着大家都胸有成竹、志在必得的样子,我直怀疑,这一个能考得上的人,能是我吗?不过根据我的准备,我觉得,这能考上的一个人,一定是我。</o:p>
考试以后,我就觉得我能考上。记得当时的工段长对我说,考上了当然好,考不上还好好工作。我嘴上虽然答应着,但心里却在说,我在这里干不了几天了,我肯定会走。</o:p>
我近视可能有很长时间了,可是一直都不知道,以为世界就是我看到的这样。直到有一次在电影院里看电影,旁边的同事戴着眼镜。怀着好奇心,我把同事的眼镜拿过来试了一下,不试不知道,一试吓一跳,原来荧幕上的电影还能这么清楚,这么艳丽。那时配眼镜不像现在这么方便,需要一定的周期。所以我考完试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到医院里配眼镜。</o:p>
我们那年是先知道分数,然后再报志愿。我的分数是语文68,政治72,地理84,数学40,历史85,加起来是349分,可是招办加的总分却是342分。我赶快和招办的老师说,他们算了也知道错了,于是赶紧和省招办联系。不过,在我考上大学,在大学里看到的总分依然是342分。也就是说,不知道问题出在哪个环节了,反正这总分直到最后也没给改过来。好在是我的考分比较高,少了这几分也没关系,如果是就差这么几分,岂不是要被冤死!</o:p>
后来,我被北京商学院的商业经济专业所录取,开始了我梦寐以求的大学生活。</o:p>
在这里,特别需要感谢那个先我考上大学的朋友,如果不是他先考上了,我这辈子可能都和大学无缘了。在我考学前不久,工厂里进行升级,比例好像是15%,我有幸从2级工涨到了3级。但是从我们那一年起,上学再不能带工资,也就是说,我上学以后,这一级对我而言就没有任何意义了。如果我走了,工厂不能把这个名额让给其他的人,一个宝贵的升级指标就这样作废了。
2013-05-17
你轻轻一赞
是我大大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