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龙观的前身名叫"范贤馆",始建于公元4世纪,是纪念成汉时(公元302—347年)青城山天师道首领、天地太师西山侯——范长生而建。因范长生被人称为 "范贤",这馆因之而命名为"范贤馆",五代十国时,李冰先后受封为 "大安王"和"应圣灵感王",在此修李公祠。又因宋代民间传说的二郎伏龙,最后定名“伏龙观”。
山上的那些方形的东西,是地震后加固山体用的。
二王庙前的安澜桥是我国著名的五大古桥之一,横跨在内江和外江的分水处,是一座名播中外的古索桥。最早称绳桥或竹滕桥,这与它的材料有关。到了宋代,改称“评事桥”。明朝末年毁于战火。清嘉庆八年(公元1803年),何先德夫妇倡议修建竹索桥,以木板面,旁设扶栏,两岸行人可以安渡狂澜,故更名“安澜桥”;民间为纪念何氏夫妇,又称之为“夫妻桥”。全长约500米,在鱼嘴处建立外江水闸,把桥下移100多米,将竹索改为钢索,乘托缆索的木桩桥墩改为钢筋混凝土桩,桥身也缩为240米。远看如飞虹挂空,又像渔人晒网,形式十分别致。漫步桥上,西望岷江穿山咆哮而来,东望灌渠纵横,都江堰工程的概貌及其作用,更是一目了然。
前几张照片中的横江索桥是著名的安澜索桥。这座桥,桥墩少,桥墩之间的跨度较大,桥很高,桥索由麻绳、竹篾编成。跨上去,桥身就会猛烈摆动,摆动幅度很大,走在上面,左摇右晃,飘飘荡荡。站在索桥上,不由人不往桥下看。这一看,胆小的人就会神志慌乱,但只要站在桥上就不由得由不得你不看,因为此桥四处漏空。除非望天,否则其他方向都能看到碧绿悠悠的岷江水。一看之下,会有数不清的惊叹。脚下的岷江水,从遥远之处奔腾而来,那一派义无反顾的决绝势头,挟着寒风,吐着白沫,穿过脚下的桥面,带着砭肤冷气向下游涌进。从雪山赶来水到了桥的另一边,化作星光点点闪闪亮亮,波光淋漓。这桥离我们当年学习驻地不远,当年没事的时候,我们总爱去桥上走走玩玩,发一会疯。那时候这里人很少,我们故意一步左一步右的乱跳,索桥晃悠的厉害,晃的非常过瘾,胆小的女同学这会儿是无论如何也不敢走上索桥的。
节日的安澜索桥,桥上人潮涌动,人流如织,摩肩接踵。
2013-02-21
你轻轻一赞
是我大大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