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这是一个大家都异常关心但是很少有人系统地全面地阐释清楚的问题。今天也借着李立山编辑的文章来说几句。小弟不才,甚至连车都没有开过(年纪比较小),可以算是标准意义的“键盘车神”。但是,我愿意求证我的言论,并且尽可能保证我言论的准确性,也希望在此吸引“大神”发表观点。我想,首先可以明确的就是汽车安全分为“主动安全”和“被动安全”。我就一一进行分析。主动安全主要是指能够避免车祸发生的设备,诸如ABS,ESP,预碰撞刹车系统等等。主动安全的目的在于主动避免事故的发生。诸如ABS可以缩短刹车距离,提高刹车稳定性等等。此类科技装备往往与预算有关,廉价车上很可能缺少某些装备。(其实政府可以强制规定某些安全设备的强制装配)。除了上述的科技装备,我认为诸如强有力的刹车,优良的四驱系统都有助于提高主动安全。我想这是大多数人都知道的。当然,小心而且正确的驾驶才是最大的主动安全装备。再好的刹车,再好的四驱,再多的安全设备也保不了玩命的驾驶者。本文的重心放在被动安全,因为主动安全是显而易见的,有没有ESP一看配置表就知道,但是被动安全却说不清楚。被动安全从事故发生那一刻开始发挥作用。汽车框架吸收能力,气囊减轻冲击,安全带束缚身体。先从相对简单的安全气囊说起,我认为一辆安全的车至少需要6个设计良好的气囊(正面气囊,侧气囊,头部气帘)。但是大多数相对廉价的汽车只提供了正面双气囊,我认为这在发生侧面碰撞时是不够安全的。这也是一个与成本相关的话题(很多微面没有气囊),大家看一下配置表也能清楚。这段将阐述关于汽车框架(结构)的问题,相对复杂,单独成段。首先,必须承认,这个问题相当玄乎,我说的未必正确。首先要明确的是现在的汽车都奉行“吸能理论”,目的在于保证车内乘员安全,这也是汽车安全的最高标准。目前国内由于C-NACP的不作为,沦为“五星批发地”,导致国内缺少真正可信的安全碰撞测试依据。于是有用事故照片进行分析的,对此我只能说实际事故的单一性与偶然性,很难作为汽车安全性评估的可靠依据,最多最多作为参考。更有甚者用自己的手指、耳朵、眼睛去评价车辆的安全性,这当然也不可取。于是乎,有人引用国外的测试成绩来评估国内车辆。但是这又牵扯出一个很麻烦的问题:国内外的汽车一样么?对于某些进口车,尤其是国内年销量几百辆的小众车,国外的成绩是可以参考的。但是对于更加广大的中国产普通车主而言,这个成绩是否有参考价值?我认为,这个成绩是有参考价值的,但是不是用来评价一辆车的好,而是用来看出一辆车的坏。我们多数人都怀着“国外的月亮比较圆”的心理,认为国外的标准比国内高。那我们暂且抱有这种心理去进行推断。如果国外的车>国内的车,但是国外的车=渣渣,那么国内的车<渣渣。换而言之,如果国外的碰撞测试中都是差,那么国内肯定也是差。所以,对于我个人而言,国外的碰撞测试是一个去劣的过程,帮助我淘汰不安全的车。但是,这仍然不能帮助我们选出安全的车,我认为这只能通过国内的碰撞测试来实现。另外关于防撞梁的有无,这个只要看碰撞测试的成绩就好。只要成绩好,防撞梁没有也是可以接受的。关于结构崩溃的说法,假如一个结构可以在64KM/H时保护人的安全,这并不代表在更高速度时还能保护乘员的安全。但是如果一个结构在64KM/H时都不能保护乘员安全,那么又怎么能在更高速度时有更好的表现呢?关于日系车在IIHS的成绩。日系车在IIHS取得了好成绩是有目共睹的。我想没有哪家车厂愿意让自己生产的汽车顶着不安全的帽子。所以有改款后取得好成绩的,有中途修改设计取得好成绩的,你可以说这是应试,但是在没有更好的评判依据之前,我们还只能看这个成绩。(在中途修改设计去取得好成绩的问题上,我不认为中国也一定会修改设计,毕竟是有成本的,所以对国内车型的评价参考原来的成绩可能更为可信)。关于“五星批发”问题。必须承认现在汽车安全性的提升,原有的评价体系已经没有了应有的作用。所以我们需要的是改革,用更加严格的标准去进行碰撞。包括在IIHS,如果不看25%小叠面碰撞,其他项目也是一片GOOD。在E-NACP,车辆结构碰撞的成绩也没有很差的,星级低更多是因为行人保护等没有做好。关于C-NACP的价值,目前我认为C-NACP的价值在于剔除不安全的车型。那些连C-NACP都拿不到5星的车就果断放弃了吧。很多连C-NACP都没有参加的(参加却不公布成绩的)车型(除刚刚上市)好好考虑,能不买就不买了吧。最后关于可靠性的问题。我认为这也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安全,毕竟如果在行车时发生车辆故障,轻则导致驾驶分心,注意力不集中,重则直接导致事故发生。所以汽车的可靠性(尤其是关乎行车的部件)也是安全的很大方面。如有错误、疏漏,请指正,谢谢!
2015-02-05
你轻轻一赞
是我大大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