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余恒文的一篇《车越重越安全……看卡罗拉安全实验室如何终结三大流言》,突然间就成为了各方舆论交火的阵地,评论里面是一片热闹,评论区甚至比文章本身还有趣。我还真的一条一条地将200多条留言读完,有声讨新车评是日系代言人的,有从科学的角度探讨的,也有质疑实验说服力的,好不精彩。令我看完也忍不住选取一些我觉得比较有代表性的网友留言,谈谈我自己的看法。
牧羊人1987
新车评别再日系车代言了!!车撞车 跟车撞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事情!!那同样的分数:越轻惯性越小,碰撞拿好分对整车设计要求简单!车越重碰撞力度 惯性就越大,对车架设计强度要求就更大!!
话说回来,这两款车要是碰撞呢?谁安全 谁不安全还用辩论吗???
我不知YYP是怎么想的。别人因为你们给日本车的偷工减料屡屡代言而鄙视你们的观点。你是怎么想的??
我只说一句:全世界的车都着力于减重了,大众MQB平台的新车,动辄100多公斤地减,高尔夫7已经1.2吨了,我们其实是为那些你以为重,其实也在偷偷减重的品牌代言,一般人我不告诉他。
wfn1149
40%A柱变形,如果是25%的话结果可想而知。现实中的交通事故大多都是车与车相撞,而碰撞试验都是吸收的自身能量,质量越大的车吸收的能量越大,在相同的得分情况下,肯定是质量大的车安全性高。还有,两个质量不同的车以相同的速度60KM/H相撞,质量轻的肯定会往后退,那么质量轻的在这场比武中,吸收的能量就要更大,速度变化就会比质量大的要大,那么在碰撞时间相同的情况下,驾驶员承受的减速度就要大得多。
这个回复里面引出了“动量守恒”定律。简单来说,不同重量的车相撞,轻车更吃亏。1吨的A车和2吨的B车以相同速度(假设60km/h)对撞,A车和B车碰撞之后是会后退的,速度是20km/h。所以在这个过程里面,A车速度变化量是80km/h,相当于做了一次80km/h的“撞墙”,而B车只是做了一次40km/h的碰撞。但是,就过程中的总能量变化来看,假设B车质量一定,A车越轻,碰撞产生的总能量越小,可以理解为总破坏力越小,只是AB车的破坏力分配越强弱分化。
Carzone
都是做广告,奔驰S和Smart对撞的速度是50km/h,因为速度再高就露馅了。
IIHS用更小的奔驰C和Smart用64km/h对撞,结果smart就回弹翻滚了
面对IIHS的打脸,奔驰的回应是这种碰撞可能发生可能性很小,不说奔驰S和Smart对撞的事了,因为他们自己很清楚。
这就是动量守恒定律,较轻的A车与较重的B车相撞,受伤的总是A车,而A车越轻,B车越毫发不伤。很多人想开B车,所以SUV就大行其道了……
西瓜爱车车
以前反驳车重党有一个说法,就是车里装两块铅板是不是就更安全了?现在看来这种说法未必是彻底荒谬的。IIHS网站上提到最近的一项调查发现,混动车在严重事故中的成员死亡率比同型号的非混动版本低25%,而两者的差别仅仅在重量上,混动车多出的重量是电池引起的。当然IIHS也指出这背后的原因还没有研究清楚。因此这个调查至少反映,对同一车架,车重与安全性有正相关性,有没有因果性还没搞明白。
这位网友说到了正相关性和因果性。的确正相关性并不等同于因果性,也就是说A条件与B结论存在此起彼伏或同步增减,并不能从逻辑上推论出两者之间有因果关系。例如超跑的车祸率高,并不能推导出超跑的驾驶者驾驶技术平均水平低于一般车的车主。
sjhhl
这个数据还有另外的解读,那些死亡率低的车的车主往往是不喜欢激烈驾驶的。车对人的保护好坏现在相对客观的还是国际上的撞击测试评分。
这个留言就是对上一个留言从另外一个角度的补充。也引申出另外一句话:没有绝对安全的车,大家都做一个重视安全的驾驶者就好。
chenyuan566
再补充一下,文章的第二个实验和第三个实验有矛盾的地方。第二个实验中有防撞梁和加强筋的车门安全性更好,有了防撞梁和加强筋的车门一定更重,那么是不是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车子越重越安全呢?
这个问题要分开看。车子增重不一定都在安全结构方面,车子减重不一定以削减结构强度为代价。例如一级方程式赛车,车重600公斤,其安全性不言而喻吧,当然F1的材料先进性和造价不具有可比性,但至少可以反证车轻未必不安全。
tom(tomyesdl)
第1个实验:确实证实了关门声与“是否装了胶条”有关,但如果两台车都装了胶条、减震棉这些东东,关门声却不一样,你又如何解释?
第2个实验:你想证明“蒙皮与安全无关”,但这个实验只证明了“安全与防撞梁有关”。若你们真的想证明“蒙皮与安全无关”,请把两扇门的防撞梁都装上,只把其中一扇门的蒙皮钢板换成纸板,然后再用大锤砸。你敢做这个实验我就敢信;
第3个实验:实验用的这两台车重量其实差不多,编辑解释的有问题。其实实验本身肯定没啥问题,因为64公里。但这个实验也可以反证:还用普锐斯,但对手换成级别、结构非常相近、只是重量差几百公斤的卡罗拉,这个碰撞结果也许会更说明问题。
这位网友的眼光是雪亮的,他把这一系列实验里面的不严谨推导关系罗列出来了。这些展示得不够到位,或者说说服力不够板上钉钉的实验过程,才导致了这篇文章下面的一系列热烈讨论。我们也相信丰田可以设计出更严谨、更具科学效力的实验,不过要兼顾现场展示,以及达到简单易懂的科普效果,这就需要多花点心思了。
我也说说我自己对这个实验,以及碰撞安全性方面的理解吧。
实验一:要终结“关门声厚实代表安全性好”这个流言。流言本身听上去就很科幻,其严谨程度丝毫不输方向盘重代表操控性好。关门声受多种因素影响,密封胶条、减震棉只是众多因素的冰山一角,PS:我们那辆整车点焊、烧了赛车专用多点式防滚架的致炫赛车,关门声比知豆都要单薄。要终结这个留言,其实可以从反面出发,设计出一道听上去厚实,实则脆弱不堪的车门出来,给大家展 示这种反差就可以了,打脸效果杠杠的。
实验二:这个实验要终结的,通俗点就是“铁皮薄不安全”。这句话的强大之处在于很直观,表面关联性很强,而且也容易验证。请大家感受一下这一句话:榔头敲脑袋,头发越多越不容易晕。事实上,铁皮根本不是一个可以吸收撞击的理想结构,它只是一层蒙皮。而且铁皮厚和铁皮薄,也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0.5mm和0.3mm之差。当然你可以说,越坚硬的表面覆盖件,小碰撞变形越小,甚至不需要修复。不过在汽车车身工程上说,不触及到吸能架构的碰撞,本身就没有到达威胁安全性的程度。所以说还在对比车身钣件变形程度的事故,根本还没有达到讨论安全性的高度。
实验三:目前普遍流行的一个论调是,车子越重越安全。这在两车碰撞的案例里面是成立的,原因可见上面的推导。然而毫无疑问轻量化是汽车设计的一个趋势,一方面可以降低能耗,另一方面自重降低,用同样的强度结构就可以得到更高的安全评分,满足更严酷的碰撞标准。那么在所有车都一起减重的情况下,车子所处的参照系,其相对质量其实还是不变的。上面我已经是说过,如果车越轻,两车碰撞的总能量(总损失)越小,所以轻量化趋势,可以说反而在某程度是提高安全性的一种方法。当然和大货车这类庞然大物碰撞就另当别论了。但对于动辄总重80吨、100吨的大货车来说,1.2吨和1.5吨的量级谁更安全,也失去讨论的价值了。
再说说碰撞安全性与什么因素有关。其实YYP在广本15°角偏置25%重叠的碰撞试验的解读里面也说过了,第一是碰撞架构的合理化设计,再来就是吸能材料的选择。材料几何形状、能量释放路径、吸能区溃缩、生存空间保护,都比重量来得重要。一个成熟的吸能设计,并不能说盲目地增加材料总量,就能堆砌出安全性。做了轻量化优化的车子,也不代表它都在吸能结构上“偷工减料”,而是替换成高强度材料,或者在其他地方使用更轻的部件,如油门踏板、铝合金座椅框架等等。
没有一个汽车生产厂商不重视碰撞安全性,说得现实一点,不安全的车子投放到市场,要面临的问题,遭受的损失,对品牌美誉度的冲击,比不生产这个车型造成的利润下降也许更甚。消费者都不是傻子,汽车厂商也是。
真正致人伤亡的是人在车子里面的二次碰撞,所有探讨安全性的问题,其本质都是如何避免人在车子里面遭受二次碰撞。车内的约束系统,才是最有效的防止二次碰撞的保护设施。而目前我们面临最严峻的问题,不是拷问哪一辆车不安全,哪一辆车耐撞,而是最基础的东西,普及车内约束系统的使用。不系安全带,再高级的气囊那都是泰森的拳头,再舒服的座椅那也是将人抛向前的弹射装置。
![](https://res.xincheping.com/images/2022/diandongwanjia/art_bottom_banner.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