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试车形式各式各样,除了参与厂家的媒体试驾活动,对于本地试驾,每次拿到的新车都会去我们内部自设的一条固定试驾线路,进行“首轮试驾”。设计该线路的想法是让各同事快速、短暂体验车辆的综合情况(获得新车的初步印象),在试驾完毕后我们还会集中讨论、分享,随后再进行深度试驾。但是,今天并不是说这个,内部的试驾线路留待日后与大家分享,先卖个关子。
因负责长测车测试,长测车都会成为上下班通勤工具。慢慢发现,原来每天上下班的行驶线路也是一条不错的试驾线路,故称之为我的“回家试车路”。
“回家试车路”试车路总长15km,当中路况包括桥梁、市区拥堵路、市区快速路、双向两车道的坑洼路。下面分析各路况带来的体验。
【上下班高峰时,琶洲桥上的“龟速”爬行】
从公司出来经过琶洲大桥,在上下班高峰时常遇到慢行,如果有交通意外就更不用说了,只能“龟速”爬行。此时,这种情况下是考验手动挡车型绝好时机。通过频繁地踩踏离合,一是可以知道离合结合点是否清晰。二是看离合踩踏的轻重力度。这两点将会影响驾驶者的舒适性,会造成“脚酸”。在坡上走走停停,松开离合配合油门起步,低扭是否够力(自动挡车型则松开制动后,踩油门深浅判断)。使用二挡、三挡慢速爬坡,反映发动机的低扭动力输出范围是否宽广,发动机会否出现“抖动”。
【黄埔大道:车流大、灯口多】
经琶洲大桥后进入著名的拥堵路段黄埔大道。上下班高峰该路段拥堵主要有两个因素:一就是车流量实在太大了,二是交通灯口多。我通常会跟车比较贴,一下油门一下制动的交替操作,此时十分考验发动机与变速箱的配合度,动力衔接是否自然,也反应了油门与制动响应、渐进性程度。慢速蠕动跟车时,你会发现车辆的转向力度,打方向是轻松还是吃力。前方视野、外后视镜的可视面积是否够大,会否出现“盲点”。
通过七个灯口后,来到连接中山大道的单向七车道的快速路,该路段车流较少,沥青的路面,阔然开朗,车速也随之提高(限速100km/h)。此时会以三种不同车速的设定进行提速,即40-80km/h、60-100km/h、80-100km/h,提速后制动至相应时速再进行提速,这样做主要看看:1.动力水平,模拟高速路上超车。2.高速以及转向的稳定性。3.头中尾三段的制动特性。4.同时“聆听”车厢的安静程度。
【典型的“试车场”烂路】
“回家试车路”最后一路段是一条长2公里的双向双车道,由于长期被超载的重型货柜车碾压,经反复修补后的柏油路面还是有很多坑坑洼洼的“伤疤”,是典型的“试车场”烂路,也是一条很好考验车辆的底盘、悬挂、路感反馈的路况。通常我以20km/h的时速通过该路段,分别感受悬挂的滤震、支撑力、异响等情况,看看我们常说的底盘是否具有“高级感”。有些车悬挂太硬,震动、弹跳很生硬地直接传递车厢内,影响舒适性。有些悬挂太软,支撑力不足影响操控。所以,悬挂的调校十分考究各厂家的功力,也能了解到车辆的性格。另外,通过连续的坑洼路面,感受车辆刚性是“实劲”还是“松散”,有些车因车身扭曲在车厢内、车架会发出异响,所以也能反映车身的刚性以及做工水平。
好了,“回家试车路”就先说到这吧。要下班回家了,我们下回再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