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为“亲兄弟”?

新车评网   作者: 钟永坚 +关注   2012-12-27   评论 (0)

对于长城C50的来历,它到底是长城全新研发的车型,还是说“模仿”了市面上的哪款车型逆向开发而来?这个问题一直在各大论坛以及汽车媒体界都议论纷纷。不管怎么说,很多人都一度怀疑长城C50是以八代思域为蓝本逆向开发而来。这并非空穴来风,同样的车身轴距(同为2700mm),同样的车身悬挂(前麦弗逊、后双横臂)、相似度很高的内饰以及连车身前后轮距都完全相同(前轮距1495mm,后轮距1520mm),这几点很容易把这两款车联想到一起。

近段时间正好有机会参加了C-NCAP第四批车型碰撞结果发布会。这一次有趣的是思铭(即七代思域)和C50都同时参加了这次的碰撞测试,如果这两款车真的是“亲兄弟”的关系,那么在两款车的碰撞成绩以及碰撞结果中是否能看出什么端倪?


【思铭侧面碰撞后的图片】


【长城C50侧面碰撞后的图片】

上面的两张是C50和思铭侧面碰撞后的图片,其实从上面的两张照片可以发现,这两台车的侧面变形相似度会非常高,不过在照片上看可能不够清晰(因为拍摄角度和距离的不同)。但大体上看这两款车在门槛以及前后车门变形后的形状都基本相同。


【思铭40%偏置碰撞】


【长城C50 40%偏置碰撞】

除了在现场看到两款车侧面碰撞的照片外,我发现这两款车在40%偏置碰撞后表现出来的结果,都很容易让人相信这两款车真的是“亲兄弟”。从这两张碰撞完的图片来看,思铭和C50的挡风玻璃碎裂的程度和位置都基本相同,另外两个车的小三角窗都出现同样程度的破碎。

 

【左边是思铭内饰件的掉落情况,右边是C50内饰件的掉落情况】

 

【左边是思铭内饰件的掉落情况,右边是C50内饰件的掉落情况】

由于C50的内饰和思铭有很高的相似度,如果车身结构真的相同,那么碰撞后内饰表现出来的结果也应该会接近。而再往内饰看,发现40%偏置碰撞后两个车A柱的内饰覆盖件都同样会掉落。除此之外,我还专门对比过其他地方的内饰,同样发现变速箱下方的内饰件变形幅度也一模一样,就连碰撞完后三个脚踏板的位置也没什么两样。

看完了这两款碰撞对比的照片,会发现两款车表现出来的结果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包括车身变形的幅度、内饰件的掉落等等。难道真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我想如果不是车身结构基本相同的话,通过相同的路径去吸收并分散能量,这两款车碰撞后表现出来的状态不会如此的相似。

 

【思铭的右前轮外扒很厉害,C50右前轮基本能保持“正”的姿态】

不过我还发现了一个有趣的问题,发现思铭40%偏置碰撞后,右前轮会向外扒得很厉害。当然这是因为厂家在设计的时候充分让副车架参与到能量分散中去,把更多的能量从一侧传递到另一侧,导致副车架变形所致的。而C50的右前轮基本能够保持“正”的姿态。由此我猜测C50虽然车身整体结构和思铭相同,但在副车架的材料或者结构上应该有所不同。也许因为C50因为发动机脚位布置的不同,导致副车架需要重新设计,或者长城在副车架的材料上选用了更高强度的钢材,除了能够保证传递能量的同时,也保证副车架有一定的强度。

虽然从碰撞表现出来的结果猜测这两款车车身结构基本相同,但发现这两款在碰撞得分方面还是存在一定的差异。这是因为要综合考虑车重、离地间隙等方面的问题去综合考虑。这次参与碰撞的C50整备质量为1.255吨、离地间隙为170mm,而思铭的整备质量为1.215吨、离地间隙为125mm。车重和离地间隙的变化都会影响碰撞得分,而且可能C50和思铭副车架的不同也会导致最终得分的不同。

 

另外在侧面碰撞方面,由于这次参与碰撞的C50前后排都装备了侧气帘,对假人的保护更好,所以也不难理解为什么C50在侧面碰撞的得分会比思铭高出了一分多,可见侧气帘在侧面碰撞中能够提升保护作用,而且效果也很显著。

从底盘结构到车身碰撞结果的雷同,我个人猜测C50和七代思域应该就是亲兄弟的关系。不过要真正要这两款车相“认“,还得需要官方表态,毕竟这些都只是表面分析。

其实这种逆向开发的模式,特别是参考成熟技术来开发自身的车型,对于自主品牌来说未尝不是一件坏事。如果单靠自身的能力去研发一款全新车型,这不仅需要很强的研发能力,而且还需要庞大的资金投入。而通过这种逆向开发的模式,不但能缩短研发资金,同时还能够积累到一定的技术。

但是对于现今的很多自主品牌来说,很多所谓的新车型都是换汤不换药,只是在老款的基础上改外观内饰做表面功夫,并没有在逆向开发的过程中把技术吸收,进而升华为自己的技术,所以未来自主品牌要走的路还很漫长。

关注电动新车评,玩转电动车
未知的车型 有兴趣?
是否要放弃奖励
全部填写问卷才可以领取哦
确定放弃
再看看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