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系VS日系》长篇的起源就是我那篇问题征集帖(链接见此)。现在我将开始回答大家的提问。经过14篇观点铺垫,我估计大部分问题的提问者其实都在心中有了答案(假设大家有认真看我之前写的长篇大论的话),所以我在这里会回答得精要一些。
因为留言众多且有些非常详尽,我们主要截取了提问的文字。有些问题本身也挺有可读性,下面就开始QA吧。
【Q1】lele_wu 1楼 2011-7-31 16:46:00 发表
1、日系车更适合中国的路面,德系车更适合欧洲的路面,即使德系车能带来驾驶的快感,但是如果车上有乘客,又遇到了中国式的路面,那么乘客的评价会让你有点接受不了。所以对大多中国家庭来说,是不是日系车更适合?还是刚柔并济的法系车更好?
2、现在有些日系车和德系车在相互学习和靠拢,并且有些美系的车也在想欧洲靠拢,还有个性鲜明的法系和英系,那么哪种更适合中国呢?还是都要经过中国化之后才更全面一点?
3、很多日系车到中国之后,感觉用料没有在欧洲的好,是不是日系车的用料方面要逊色于德系车?
新车评网YYP回答:
1、我不认为日系车比德系车更适合中国的路面,只是日系车更会将日常驾驶、中低车速时的感受做好,而这些感受是我们平常人大部分时间更能感受得到的。而德系车的优势可能要到高速、极限时才能感受得到,日常用感觉没日系车好。我觉得这不能说明日系车适合中国家庭而德系车不适合,还是要看具体驾驶者、用车者对车的喜好是什么。当然,您提到的法系车在底盘调较上其实挺适合中国路况的,但问题是法系车的设计、人性化又往往挺不适合中国……
2、目前很难说哪个系更适合中国,因为各系的厂商品牌都不少,品牌间的差异和水平高低都有别。到最后,能够将自己最多的优势与中国市场最多需求结合起来的厂商,就会适合中国,我觉得上海通用就是个很好的代表,而它的车往往什么系都不是。
3、其实很多德系车在中国的合资车型,用料也明显没欧洲好。但大家不要觉得这就是为了省成本,因为中国幅员辽阔,南北温差比欧洲大陆都要大,用车环境又更恶劣,所以很多车型引进时都要进行适应性的改动,内饰用料往往就是经常要改的环节。
【Q2】reader_ 4楼 2011-7-31 17:26:00 发表
为什么在小排量自吸发动机中,德系在1.4升和1.6升两个产品线上,始终没有对日系取得优势,到最后干脆直接转攻TSI?
新车评网YYP回答:
我在观点篇(四)里回答过这个问题,主要是日系车的主力市场亚太、日本很看重1.3~1.6L自然吸气发动机,而德系车主力市场欧洲不太看重这种小排量汽油机,在欧洲这个细分市场由柴油机唱主调。但由于欧盟排放法规收紧,欧洲厂商必须把小排量汽油机的排放降下来才能继续生产,于是催生了涡轮增压这个新的技术方案。
【Q3】Luyujian 7楼 2011-7-31 19:00:00 发表
1、外观设计的趋势是否是运动化?如果是,是否一去不回头?(如现款的benz s级的前大灯较上代运动许多,bmw 7系的尾灯较上代运动许多,新一代丰田凯美瑞现款雅阁如是)
2、日系车的混合动力版值得买吗?德系车的柴油版值得买吗?
3、“如果不差钱,就买进口版的”,这句话适用于德日系车吗?
4、Benz真的比其他品牌的车安全吗?
5、强烈推荐里没有一款车是benz,benz是否“老了”?
新车评网YYP回答:
1、运动化的确是一个趋势,但从来没有趋势是一去不回头的,总是风水轮流转。
2、日系车的混合动力版主要就是指丰田吧,它确实是目前全球最完善、稳定、可靠的高效动力系统。德系的柴油车燃油效率和性能参数很好,但对中国油品的适应能力还有待考察。
3、进口版的车在生产工艺、技术先进性上往往的确比合资的好,但在油品和道路适应性往往不如合资国产车,这方面德系车的情况比日系车还要严峻一些。
4、被动安全还是可以参照欧洲NCAP成绩,但奔驰的主动安全技术是在业内领先的。
5、只能说奔驰的产品还没有做到我们认为的十全十美或无法抗拒。
【Q4】新车评网友 8楼 2011-7-31 19:03:00 发表
德系车和日系车的未来造车理念或者说未来造车趋势会是什么方向?
新车评网YYP回答:
未来的最大趋势就是各厂商都力图扩展全球市场,开发在全球都受欢迎的车型,或者针对全球不同地区开发不同的车型。正因如此,德系、日系的传统特质会逐步消弱,因为大家都要向全球或各地的市场需求、消费者口味靠拢和妥协。
【Q5】007Li 15楼 2011-7-31 21:09:00 发表
日系车的发动机(民用车)带T的很少,而德系的非常多,这是技术储备还是汽车排量政策的缘故?我一直搞不明白在我国油品情况下何种发展方向好?
新车评网YYP回答:
我在观点篇(五)里已经全篇论述了这个问题,简而言之,德系大举研发带T发动机是排放法规驱使的,日系自然吸气的技术底子比德系稍好,加上对欧洲市场的重视程度略低,所以研发T的迫切性没有德系车那么高。就我国情况,目前还没有必须全面推行带T技术的迫切性,带T的发动机主要靠性能表现(包括动力和节油)来招徕用户,但可靠性和维护成本是其主要弱点。相比之下,自然吸气发动机是比较中庸但可靠省心的方案。具体取哪一种,我们可以用开放的态度等消费者自己选择。
【Q6】新车评网友 16楼 2011-7-31 21:35:00 发表
德系相对比日系价格稍贵,配置稍差,什么原因导致?技术?设计?还是对国人的了解?等等…感谢!
新车评网YYP回答:
过去德系车价格比日系稍贵,是因为德系车有一波引进车型采用了较高的动力和底盘规格,如果还要保证价格竞争力,配置的成本压力就比较大。但如今德系车也有走低价路线的车型,日系车也有走高端路线的车型,所以您说的情况正在扭转。当然我们谈价格时,还必须考虑不同厂商对生产管理、采购成本的控制能力不同,所以同样水平的产品不同厂商生产的成本是不一样的,这方面还得具体到各家厂商去分析。
【Q7】jojolee 17楼 2011-7-31 21:39:00 发表
1、德系、日系车在不同地区用料、做工到底有没有双重标准?
2、现在的日德系车都针对中国市场推出了更迎合消费者喜好的车型,谁做得更好呢?
3、日系车的服务有口皆碑,我本身也是丰田车主,对丰田的服务非常满意,相反德系车服务显得生硬一些(替领导去保养过几次),而且德系中端车好像还没有像G-BOOK这样在大城市非常好用的服务,这是国内特色还是全球皆如此?
4、“选日车就是选舒适性和外观内饰,选德系车就是选驾驶乐趣和安全性”这种理念我感觉来自于很多半瓶子媒体的推波助澜和很多“老司机”的推荐,新车评对此有何看法(针对近几年30万以下合资车型)。
5、个人感觉,吉利仿丰田,奇瑞仿大众,最近吉利的车型和发展思路明显要更清晰些,是否对中国汽车,日系车的思路更值得借鉴和学习?
6、2010到11年,日系车感觉步伐有些慢,德系相对更加抢眼(含新君威),这是日系车的蓄势待发还是实力、思路确实出了问题?
新车评网YYP回答:
1、不同地区的用料不可能完全一致,中国市场有中国市场的标准,这很正常。但不必认定中国标准一定低于国外标准,比如说内饰件和整车的抗高温与严寒能力,中国版车型往往必某些海外版还要好。至于做工水平,这主要是由国内工厂的生产管理和技术能力决定的,我当然不会认为所有厂商在中国的合资工厂都能做到它们在世界上最一流的水平。
2、德系车加长轴距这一做法已经非常凑效了,日系车则进一步打经济节油可靠牌,由此也可以招徕不少客户。谁做得更好?我觉得大家都还有进步空间。
3、日本人的服务意识是根深蒂固的,这是日系车普遍重视服务的深层次成因。德系厂商对服务的重视正在向日系厂商学习靠拢,但普遍来说还没有达到日系的水平。关于G-Book这类基于GPS和话务台的通讯服务系统,其实也属于“新服务”范畴,日系厂商是走得快过德系厂商,这和该类系统在日本本土有很高的普及度和应用经验有关系。
4、我已经在多篇文章里论述过安全性、驾驶乐趣乃至舒适、内饰的问题,总的来说,大家可以听一些指引,但最终还是要相信自己的感觉和判断。至于“老司机”说的话,我倒认为大家不要太相信,因为很多老司机都是开老车多年,对新车的了解和接受程度不高,而消费者选车大多是在选当下的新车。
5、这个问题提得很好,为什么自主品牌倾向于选择日系车做模仿对象,一方面说明日系车的机械技术并没有特别高的门槛(重要的是技术指标的执行),另一方面也肯定因为厂家做的消费调研里,日系产品的特质比较容易打动自主品牌对应的消费群体(中低端价位)。
6、大众近两年提出了全球赶超丰田的战略目标,而中国市场的快速增长也导致德系厂商显著加大了对中国投入的资源,包括引入新车的速度、国产化进程、销售策略都表现出“快步向前”的态势。在欧洲本土,有即将实行新的排放法规、新的欧洲NCAP标准出台等外因,使得欧洲车厂近几年的产品面临一个显著的技术更替期(例如动力系统就必须淘汰老的、转变成新的涡轮增压动力)。至于日系厂商,没有面临欧洲车厂那样明确的外部政策环境变动,其全球市场基础也打得相对稳固,所以处于一种相对保守、平稳的研发阶段。其实德系和日系总体在全球推出新车的数量差异不大,只是在中国市场,德系表现出的“赶超”态势比较强,而日系近一两年经历的丰田召回、日本地震等事件确实也对他们在中国市场的营销计划造成了打击,需要一段“喘气期”调整策略。
【Q8】wusheets 53楼 2011-8-1 11:51:00 发表
大家都认为德国人严谨、认真,德系车扎实。但为何一提可靠性都首选日系车,普遍反应德系车小毛病一堆,我想这不应该是严谨的结果吧,也不应该是技术先进的结果吧。把问题推给装配和零部件上?我对这个回答并不满意。
新车评网YYP回答:
坊间认为德系车严谨、认真,主要是从一些肉眼看得见的角度说的,例如车身钢板、焊接缝、内饰做工用料等,但涉及到产品的可靠性,不是看上去好看、精致的可靠性就会好。可靠性是生产管理、质量把控的结果,说白了也正是您说的“装配”(生产管理)和“零部件”(品质保证)问题。这方面谁做得好,谁就能将可靠性提高、小毛病减少。一个设计师的设计图纸构思再高水平,他也无法确保造出来的产品可靠性一定好,因为可靠性需要生产环节的技术保证。
【Q9】ac(ac666999) 54楼 2011-8-1 12:44:00 发表
为神马同样一级别的车,德车和日系车重量差不多,日系的钢板要薄一点,那日车的重量用在哪里了?
新车评网YYP回答:
我在观点篇(八)说过,德系车和日系车的钢板厚薄没有明显的差别,另外白车身(也就是车身金属部分)绝不是越重越好的,轻量化的高刚性构造是德系车和日系车共同的研发追求。
【Q10】星(liteon) 63楼 2011-8-1 15:26:00 发表
提问1:日系车的发动机是比德系的精密吗(就国内生产的量产主流车而言)?
提问2:德系车是比日系更重视底盘操控性能吗?
新车评网YYP回答:
1、谁更精密,真要拆解比较,再由专业的工程技术人员才可以判断。从外部着手,我们可以比较谁的发动机输出更好、运转更安静平顺精细、可靠性更好,这样说的话,我觉得日系在3.0L以下做得好些,德系在3.0L以上有优势。
2、由于欧洲的用车环境好,尤其是德国拥有全球最能享受乐趣和发挥车辆性能的驾车环境,所以德系车确实更重视底盘操控性能,因为他们经常有机会发挥出这些性能。日系车只有针对欧洲市场的产品,才会相对突出底盘操控性能。
【Q11】dolphin 69楼 2011-8-1 17:04:00 发表
一般认为,日系在车身轻量化方面走在前面(也有人认为钢板薄,用料不足),对于同级别车,整备质量德系大于日系。但实际上,又不尽如此。举个具体的例子:马自达6自动档2.0 2011款重量1427kg,帕萨特新领驭2.0自动档2009款重量1432kg,帕萨特大于马自达5kg。但是帕萨特车体大于马自达,并且发动机缸体为铸铁,这些因素对重量的影响应该大于5kg。如此,帕萨特似乎比马6更加轻量化;或者帕萨特钢板比马6更薄?原因在哪里?
新车评网YYP回答:
车身重量绝不仅仅是由钢材构成的,白车身(就是钢铁车架和车身部分)只占整车重量50%左右,还有发动机和变速箱、底盘部件、内饰件、配置、隔音物料乃至玻璃,都占很大的重量。所以根据总重量去猜测某车的钢板厚薄是极不科学的。在保证必要的工程目标(例如车身刚性、配置水平、静音水平)之下,车越轻越好,轻量化是每个汽车工程师竭力追求的,对于那些明显比同级车重很多的车,会遭到业内人士的耻笑,而不是崇敬。
【Q12】fan_chan 70楼 2011-8-1 17:18:00 发表
日系车普遍比相同级别的欧美车甚至国产车轻几十至上百公斤不等,以我的理解,这不是铁皮厚薄或有没有防撞梁可以达到的差别,那么这个差别主要是从哪里产生的呢?车身轻的经济性是显而易见的,但是对行驶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是否有不利影响呢?(咱们不提碰撞5星成绩,大家都知道这是在特定条件下的测试结果,与实际用车环境相去甚远)
新车评网YYP回答:
上一条问题里已经有实例,证明日系车不一定比同级的德系车轻。整车轻量化是一个系统工程,往往为了轻量化,得用上更好更昂贵的新材料,或投入更大的精力(成本)进行结构设计,我们绝不应该一看它轻就认为它偷工减料(BTW,我觉得这是当下中国人道德观、科学观双重缺失下的黑暗思维……)。我在观点篇(十)里详细分析过,车身轻对行驶稳定性是没有影响的,因为现代化的轿车已经不是依靠重量“压”在地面上,而是靠空气动力学和底盘设计去保证稳定性(当然小型车因为先天重量轻会较容易受侧风、其它车辆气流等影响)。轻车的安全性我们已经在观点篇(六)里论述过,提升被动安全性的不二之法是优化构造,而不是通过无止境地增加重量来实现。
【Q13】w(wintercar) 79楼 2011-8-1 20:40:00 发表
1、德系和日系谁的发动机技术实力更强,更省油、环保?
2、德系和日系谁的车型更具性价比?
3、德系和日系谁的车型更适合中国国情使用,像汽油品质、国内路况等?
4、其实更关心的是德系和日系谁在一直拉皮,换汤不换药,N年都是老旧底盘配新壳来蒙消费者?
谢谢YYP作答,哈哈。
新车评网YYP回答:
1、就技术性能指标,包括动力性、省油和排放来看,德系的新一代涡轮增压发动机普遍超越日系的自然吸气发动机。
2、性价比这个东西必须具体到某款车、某个型号去对比,还要结合当时的实际售价,所以不能以德日系区分评价。
3、国内路况对车的要求,基本上任何系车都可以做到,只是看哪家做得更好。例如我们国内颠簸道路多,要求车辆底盘厚实、减震舒适、静音表现好,这些和德日系无关,更多是看具体车型的表现。但您提到的油品问题,大部分日系车对国内油品的适应性相对更好,而德系车当中有不少(特别是发动机先进的新车型)是比较挑油品的,不仅要用97号,还要求比较频繁地清洁油路,否则容易出问题。
4、这个问题您心里应该已经有答案了。我的观点是,老车如果在市场上还有需求,那么车厂继续生产和销售,可看作是一种满足消费者需求的行为,这个行为并无错。而所谓“拉皮”,如果是对老车进行一些优化改良,使之观感和性能有提升,那也是值得认可的举动,改总比不改好(那些小打小闹的“拉皮”也无须多少研发成本)。但如果把老旧的技术刻意包装成新技术、新车型卖,还进行掩盖事实、误导消费者的宣传,那就符合您说的“蒙消费者”的定义,这样的厂商就要受到诚信和良心的谴责。
【Q14】lele_wu 101楼 2011-8-2 9:19:00 发表
日系车悬挂普遍偏软,而德系车有些车型近年来有些车型也有偏软的趋向,而且法系车也有些偏软,同是偏软,行车感受有什么区别吗?如果想买偏舒适的车型,哪种更合适?
新车评网YYP回答:
您这个问题很好。的确很多厂商认为中国市场喜欢偏软的悬挂,这是因为中国的道路多坑、多坎、多颠簸,如果悬挂太硬,日常经常会觉得不舒适。在减震调软后,处理冲击的动作会变得柔和,乘坐高级感、平顺感提升。但是与此同时,车辆的动态性能会下降,过弯侧倾和加速/刹车时的俯仰会变大。厂商的技术主要就体现在如何保证悬挂吸震能力的同时,兼顾行车的安稳性。这方面,日系车传统上能把握到不错的平衡,大部分日系车在华销售的车型,给人的感觉都是“软硬适中”的,日常行车动态也没有什么明显不足。而德系某些车是后期专为中国调软悬挂,这类车往往会改变了原有的底盘操控特性,变得有些不够平衡,但这类德系车属于少数,大部分德系车能做到比日系车更高的平衡,即在杰出的动态表现之余还有杰出的减震能力,例如宝马、奔驰以及一部分进口大众车。舒适的定义与操控一样,是非常个人化的,有人觉得软绵绵的车舒适,也有人认为硬朗、安稳的车才舒适,另外静音也是影响舒适性一个极为关键的要点。所以这个问题,依然无法从德日系着手去区别。
【Q15】新车评网友 124楼 2011-8-2 17:41:00 发表
很多日系车都没有后防撞钢梁,而欧系车基本上有。难道是日系车的吸能真的比较好呢?还是它们没有把中国人的安全放在心上?或是钻了中国法律的空子而节省成本。到底防撞梁对安全起了多大的作用?
我在观点篇(八)里介绍过前后防撞钢梁的作用,简单说,在轻微碰撞中,防撞钢梁能减低维修成本,在严重碰撞中,对车体安全构造能起到一定的但不是关键的作用。并非所有车在设计时都必须有防撞钢梁,但如果该车型的海外版有、国内版没有,这样的厂商是应该受到谴责的,因为它明显是对中国市场的产品降低了规格或减了配,这样的改动即便对安全性没有产生严重影响,但始终还是有影响。
今天先回答这15个提问,下一篇会继续答复余下的问题,如果大家还有疑问,也欢迎在本篇后面提出!
-----------------------------------------------------------------------
相关连载系列:
德系VS日系YYP观点(五)涡轮增压与自然吸气哪种适合中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