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轻易说“虚高”

新车评网   作者: 新车评网 +关注   2010-07-14   评论 (0)

车价可以再降吗——新车评网

又说车价。最近好几次写类似的文章,都被一些人批评我“为厂家说话”。我当然不是真的这样,我只是看的面广一些,既不站在消费者角度,也不站在厂家角度,也许站在厂家和消费者中间,才是真正的“中立”吧……

今天我想说的,来源于又有一款新车的价格被批太高。用上“又有”,可见如今被批价格高的车已不在少数,为什么会有那么多新车的价格让消费者觉得高呢?

诚然,一款新车公布的价格,如果比同级主流对手高出2、3万,这种高价是很难让多数人接受的。尽管厂家会搬出很多理由来证明它们的产品值这个价,但大多数情况下,价格是消费者最容易看得到、看得懂的量化指标,而车的性能规格、技术含量都不是那么容易量化的,也只有极少数人会花时间慢慢去研究和分析这些“价值”指标,所以厂家的证明往往会显得苍白,无力抵抗指责价格过高的舆论大潮。

我还看到一位网友评一款车价格“虚高”,这又抛出了一个问题:怎样的价格才称得上“虚高”呢?

从字面上理解,“虚高”代表价格跟实际价值有明显差距,产品不值这个价。我在这行近十年了,总算积累了些经验,价格确属“虚高”的车见过一些。这类车通常我看了实车或试驾过后,再看价格,就会有一种预感:说服力不足。说服力不足的原因不是产品有问题,而是价格这一环节有问题。接下来的销售成绩会印证事实——它们一定会销售惨淡,最终沦为停产或者各种形式的甩卖、降价。车厂可能会找很多失败的理由,例如“市场还没有成熟”等,但一定不会承认,问题的核心其实就是价格定的有问题——“虚高”了。

但是,定价“高”并不等同于定价“虚高”。用我刚才说的标准,有些车在我看过、开过之后,再看它们的售价,即便比对手高一些,我依然觉得它有说服力。这时候,问题就不是没有说服力,而是如何找准说服力。站在我们评车的角度,这种车的价格高并不是问题,我们要做的是说清楚它价格为什么会高,高在了哪里。

在自由市场,各种商品的定价是自由的,这也是商品多样化的一个基础。厂商对价格的定位有很大自由空间,可以站低,可以站高。有人选择站低,有人选择站高,这是站位不同,我们不该逢低必夸,逢高必骂。只有那些与自身价值不符的定位,也就是“虚高”的价格,才值得骂。

现在中国市场有一种现象:无论是否虚高,只要你的价格一比对手高,就骂你。举个例子,高尔夫6、英朗XT的高配车型卖17、18万,一出来都被骂得很凶。但QQ、F0入门级卖两万多,消费者从来不会骂的(相反有很多人会大唱赞歌)。这里头很少人会结合车的性能、技术含量去分析,大多数人只是看价格数字,像炒股一样和那条“市场平均线”对比一下孰高孰低,立即就定下了自己的态度。

一些价格高的车,可能因为公布的价格超出了消费者预期,让本来打算买它的消费者失望了,发出了埋怨声音,这种声音可以理解的。车厂对此有一定责任——可能是前期对产品的定位没有传导准确,给消费者造成了假想或误会(当然也存在某些厂商为了某种目的而故意误导)。不过真正的市场定位宣导、目标群体开发,大部分还是做在车子上市后。我一直都说,大家不要太看重上市仪式上公布价格那一刻的感受,要看重的是接下来你冷静地去展厅看车、试车、货比三家时的感受。同时我也常叫大家不要看重网上那些发布会上骂定价高的声音,发出这些声音的大多都不是真正的目标群体。

另一个事实是,一些车虽然价格超过了消费者的预期,但并未真正超出他们的消费能力。也就是说,消费者并不是买不起车,他们只是从心理上想买得更便宜、更划算。这样的想法可以理解,但不完全值得提倡。试想通货都在膨胀,车价这些年总的来说却是下跌不止。买菜吃饭都贵了,买车却便宜了。横向比较,中国的车价也确实越来越跟国际接轨了(就算不是100%,试问世界上又有哪两个市场的所有商品价格都是完全相同的呢)。

上面我所说的,是一些浅层次思考的方向,有欠周全的,欢迎拍砖。下面我要说的,才是我写这篇文章的真正出发点——

最近做自主品牌探营,走访了三家自主品牌——长城、吉利和江淮。他们的高层和研发人员都提出一个感受:反对打价格战。打价格战容易,但不是长久出路,长久的出路还是把车的技术和品质提上去,这样对厂家、对消费者都好。

汽车界没人愿意总是生产连自己都觉得不好(尽管他们嘴巴上不承认)的产品。就算价格低的车可以卖得很火,也没人甘愿永远生产廉价车——你以为这是在为老百姓造福吗?连吉利的李书福都不再这么想了。

然而眼下的实情是,当市场上总是低价的车卖得火(或容易卖),厂商就会为了多卖车而去追逐低价。要追逐低价,就要降低成本,先不说会不会偷工减料、降低标准,就算你能在产品水准不降的情况下压低成本,当成本压力很大时,企业财务捉襟见肘,产品技术和品质就很难再有提升的空间,投入到研发、服务方面的资源也会缩水。这样对消费者有什么影响,也就不用我多说了。

那些有远大志向的自主品牌,意识到必须提高品质、提高技术含量,从而让自己的产品能卖更高价钱。这个更高价钱不是目的,是发展进步的必要条件。也许在短时间内,消费者会觉得这家企业怎么变得“黑心”了,但长远来看,这其实是企业对消费者更加负责任。

有善良的老百姓会问:难道没有汽车厂商能为老百姓提供既高品质又低价格的产品吗?不是没有,但有也只是企业某个阶段内的战略性行为,可能是为了占领市场或者竖立口碑。没有企业能承受一直只做亏本的买卖,汽车行业更是如此,因为任何一个车企都要不断提高研发水平,才能确保生存。光生产廉价车、产品不进步的企业,就算不被消费者唾弃,也会被各种法规所淘汰。

谈到产品的成本、价格、价值,自主品牌高层们不约而同提到“回归”一词——呼吁中国汽车成本回归、价格回归。言下之意,就是现在的一些产品,成本竞争压力之大已经超出了正常合理水平,换言之,价格已经也被压到低于正常合理的水平了,这一点,自主品牌的感受更加深切。业者盼望车价能“回归”到一个应有的高度,让成本压力没那么大,价格战压力没这么大,这样企业就有更多空间去制造高水平的产品,中国市场(尤其是自主品牌)可以有更多精品车型出现。当消费者懂得为好的产品多唱赞歌,而不是一味地只为低价而前赴后继时,对车企、对消费者,都一定是好事。

 

上一篇:没有上一篇
下一篇:没有下一篇
标 签 车价  
关注电动新车评,玩转电动车
未知的车型 有兴趣?
是否要放弃奖励
全部填写问卷才可以领取哦
确定放弃
再看看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