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致最近做了一场”观致工程测试大公开”的活动,让我等学渣可以以第一人称接触工程师的日常,有趣
YYP说,车辆工程的学渣最好的出路就是当车评人,深以为然。我就是典型的车辆工程的学渣,懂点汽车理论的皮毛,口无遮拦节操欠费,脑洞大毅力差,不喜欢扎进某一个领域做研究而更喜欢广涉猎,偏爱无拘无束的工作状态,车评人就是最理想的归宿。至于曾经幻想过的工程师,我认为是留给学霸们的。
那么毕业后的学霸们在工作岗位上的工作状态是怎么样的?观致最近做了一场”观致工程测试大公开”的活动,让我等学渣可以以第一人称接触工程师的日常,有趣。观致的工程师团队里面有很多中国人,基本架构是几名有着福特、宝马数十年设计和调校经验的外国资深专家做项目主管,带领着年轻和富有激情的中国团队去做开发。
其实“工程师”这个称谓,涉及的业务范围太广了。鉴于时间有限,这次我们只接触减震器这一个环节,就是“N维空间-宇宙-银河系-太阳系-地球-南极洲-冰山-冰山一角”这样的概念吧。
别以为减震器仅仅是一个与舒适性相关的部件,减震器阻尼的调整,会影响一辆车的瞬态响应(如打方向、踩刹车、踩油门等动作)特性。改变减震器的设定,似乎只是一个被动吸收震动的部件,却可以产生非常直观的,让每一个人都感受到的变化。这也便于展示底盘调校的成果,当然,我们的体验是半天,但工程师却需要为每一个方案辛勤工作三周左右的时间。
为了什么而忙活?
首先我们要知道工程师们要达到的目标是什么。如果用四个字概括,那就是观致基因。观致的工程团队很在乎观致车的驾控品质,他们甚至把观致的驾控品质目标定在了和宝马在同一层次上。而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可想而知从零开始的观致,需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和时间,在所有可以修改的地方寻求最优解。
观致基因渗透到观致车的方方面面,不仅是操控,NVH控制、静谧性、座椅人机工学、内饰质感等等等等。所以将观致基因拆分开来,从一辆整车的开发过程来说,可以分为车辆工程研发和整车集成,车辆工程研发又有车身、底盘、内饰、悬挂等等共9个项目,其中底盘设计又分拆为制动、转向、悬挂、轮胎等等,而悬挂又分为弹性元件、减震器、导向机构……
每一个部件和每一个设计目标都要去找方案,之后去把它做模拟,然后是实现工程样板,做测试,客观加主观评价,持续数天,然后写尽可能严谨的报告。达标,进入下一关,不达标,再重新设计方案。周而复始,多个部门多个工作组协调工作,一直到整一辆观致车表现出显性的“观致基因”。
然后进入量产推进阶段,为了达到“观致基因”的既定目标,观致的团队会不断和供应商来回博弈,为了某项性能和供应商红脸那是常态,甚至不惜“翻脸”更换另一家供应商。
学渣这么说:工程师的这一段解说下来,只听得懂“观致基因”四个字,怎么破?
各种参数调调调
悬挂系统的零部件和参数非常多,所以要调整出一套观致基因的悬挂,一点都不简单。就拿后悬挂来说,即使观致使用的是结构相对简单的扭力梁,但扭力梁的枢轴位置、避震器和弹簧与扭力梁形成的角度、扭力梁的滚动中心等等,都够研究好一阵了。工程师最终只为我们展示了后减震器的调校,对整车驾乘感受的影响。
用来示范后减震器调校的是两辆观致SUV,这是一次“盲试”,体验者们事先不知道两款车的后悬挂有什么区别,完全就靠“试”。舒适性的差别挺明显,其中试验车A后悬挂路感较为直接,另一辆B则舒适一些。A车是观致五门版底盘工程师的作品,而B车则是另一位工程师的作品。经过团队的讨论,觉得SUV可以牺牲一点操控性能(据说A车转向的初段反应更灵敏一些,这个感觉倒是不太明显,这也是工程师成功地有效提升舒适性的同时,操控性损失不太多),换取更多的舒适性。而为了得到这样的舒适性,原有的减震器内部结构不足以胜任,工程师不惜更改观致SUV的后减震器内部结构。别看结果是很简单的“调软”,实际上工程师在上面耗费的精力,一般人还真看不到。
工程师们类似这种在看不见的地方下功夫的例子,还有很多,例如轮胎。别看观致高配车全都是用马牌的MC5,其实不同的车之间,MC5的配方是有细微差别的。观致的工程师说,之所以选择马牌轮胎,很重要一点是马牌可以根据主机厂的需求去调整参数,并不是所有轮胎供应商都提供特调服务的。并且马牌调较轮胎的水平还不错,十多天就能按照观致的需求提供几款有细微差异的MC5,结果都是比较符合预期的,再经过几个来回基本轮胎配方就定型了。这个过程同样很繁琐,一条轮胎足足有26项参数可以调,观致工程团队要不厌其烦地在30多个配方里面选择最合适“观致基因”的轮胎。
学渣这么说:学渣奉行“差不多先生”的世界观,工程师严谨的工作态度就是在做实验,只好跪了,工程师这活,真心干不来……
各种测试绕绕绕
要验证每一个部件的性能,以及它们协同工作起来的效果,工程师们还要做海量的测试。这些测试不乏沉闷、繁重、耗时耗力的部分,而为了让我们不太“苦闷”,观致安排了绕桩、麋鹿试验、紧急制动、舒适性以及高速稳定性试验,还有我最喜欢的山路试驾。
一开始每一个体验者都跃跃欲试,在同一个试验重复了四次之后,不少人都委婉地提出下车的要求。对我们这些号称试车无数的媒体老师来说,高强度地做测试,还是“雏儿”。观致的工程师,同一个项目可能要做上几天,为的是要尽可能详细地记录客观参数、主观感受、实验条件等等。
观致车跑山路的确乐趣十足,它会让你忍不住越开越开,跟随者山路延伸的方向,依照本能和经验,刹车、退挡、扭进弯里,再补一点方向尽可能贴近弯心的防撞栏,轮胎开始轻声尖叫,但车身依然受控,与其说与车角力,不如说人车合一,一起和山路角力。奔跑吧兄弟,沿途风光旖旎,但人无暇放松下来。即便这是我们觉得最有乐趣的山路试驾,一旦变成一项严肃而且高强度的工作,其实也挺耗费精力的。
学渣这么说:学渣跑山路,爽完就爽完了,工程师跑山路,结果这还是做研发呢。果然学霸的世界我不懂。
学渣与学霸的共鸣
经过了短暂的体验,我想用我在和工程师们晚餐后的分享会上的发言作为这篇文章的结尾,是最合(sheng)适(li)不过了:“这次的活动,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整个团队对‘观致基因’的执念。无数次设计、实验、验证、总结、如此循环,从不妥协。在中国能遇到这么一帮带着理想主义工作的研发团队,在看不见的地方尚且这么用心,确实不容易。然后我和一位工程师聊天,他谈到了团队努力的成果,在市场上却遭受了冷遇,这种落差让他很郁闷,也曾经迷茫,不知道是不是应该跟随市场的喜好,去改变自己,但他本意还是希望观致基因还是可以坚持下去。我对此感同身受。因为做媒体人和做工程师,其实也挺相似的。做媒体人,也要考虑自己写的文章,究竟应该为了顺应读者的口味,投其所好地写东西,不管真伪只博眼球,还是应该带给读者传导正确的、真实的信息。前者毫无疑问可以带来点击量,从而带来各种效益;但我更喜欢后者,坚守这一种叫新闻理想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