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轻高速就发飘?发动机盖越硬越安全?从卡罗拉安全实验室回来,我忍不住继续写流言终结者的番外篇。
我真没想到从卡罗拉安全实验室回来,写的那篇汽车安全流言终结者引起那么多讨论,回帖数突破200。在我和汽车行业专业人士看来,车辆关门声音与汽车安全无关、汽车外壳钢板抗压性不决定碰撞安全、汽车安全与否不能仅依据质量来决定,这三条结论是很科学严谨的,具体理由已经在早前文章里进行论述。现在还认为汽车越重越安全的人,请注意那个“仅”字,车辆安全是和质量有关系,但两者关系很复杂,绝不是直接划等号。
仔细想想,关于汽车的流言不止上面那三条。于是我就继续开篇,讲讲汽车安全的其他流言,希望能将它们彻底终结。
车轻了高速会发飘?
此说法和车越重越安全有异曲同工之妙,根据简单的物理规则,推测车越重就能压住地面,跑高速就感觉很稳。反之车越轻,跑高速就会发飘。
如果我们生活在一个真空世界,那么这个说法很可能成立。可惜我们不是小强,一到真空环境立马要挂掉。其实找个反例来驳斥车轻了高速就发飘很简单。世界最顶级的汽车是什么?身边的小朋友都会抢答:F1赛车。F1赛车有多重?2014年的规则是不到700kg。700kg的重量完全没法支撑起F1赛车惊人的过弯速度,背后的答案是空气下压力。赛车对地面的压力取决于自身重量和空气下压力,空气下压力占到大部分比重。
民用车和赛车又不太一样,没有超级巨大的鼻翼和尾翼。其实民用车跑高速的空气动力学和飞机机翼相似,车身上方的气流速度快、压力低,会形成一股升力。车辆对地面的压力等于自身重量减去升力。
世界上没有一位汽车工程师会用加重车身的办法去提高压力,车重了会对油耗、动力等产生一系列负面影响。减小升力才是提升高速稳定性的诀窍。所以近年来,车辆的底盘越来越平整,甚至有一些车几乎用盖板遮住整个底盘。底盘平整可以减少车身上下方空气的速度差,这样升力就小了。
以上只是用理论终结流言,实际在跑高速的时候人们没有办法直接感觉到车子的下压力,所谓的车子发飘是另一回事,那就是方向盘的手感。很多人以为高速的时候转向轻就等于发飘。我认为,高速时力度重一点是有助于减少驾驶者小动作引起的跑偏,但在方向盘不动的情况下,车子保持稳定直线行驶就不能算发飘,飘不飘和力度轻重没有什么关系。
这一点大多数车都是能做到的,只有少数转向很烂的车会方向不动车子就跑偏了。我也确实开过这样的车,确实挺诡异和吓人的。
车的转向力度和设计背景息息相关,很多人有德系车很重、高速很稳的观念,这就是德国车的设计环境使然。德国人经常在不限速公路上开200+km/h,早期使用液压助力的方向盘没有随速调节助力功能,要保持高速上有适当的转向力度,低速转向力也跟着一起增大。(方向回中力和悬挂几何有一定关系,就不在此讨论范围了) 开过重手转向的人,再开轻巧的车,肯定会有些不习惯,早年汽车知识贫乏逐渐形成了这一误解。现在电动助力可以随速调节,德系车的低速轻巧程度完全不亚于日系车了。
发动机舱盖越硬越安全?
这是我最近刚听到的一个说法,严格来说这也属于外壳钢板抗压性的范畴,之前卡拉罗用车门挨大锤验证了钢板抗压性不决定碰撞安全。考虑到发动机盖的位置很特殊,这里还是单独说一说吧。
发动机盖的最大作用就是遮挡机舱,也是给设计师作秀的地方。这处硬起来有什么好处?可能有人看到车头位置发动机盖的面积最大,认为它能在碰撞的时候起保护作用。
很遗憾,这块钢板太硬的话,后果惨不忍睹。IIHS美国高速公路保险协会,也就是发明25%前方偏置碰撞的机构,曾经做过一次有趣的测试。他们拿了两款年龄相差50岁的雪佛兰对撞,1959年的Bel Air和2009年的Malibu(迈锐宝)。
这次碰撞以64km/h的速度进行,偏置率为50%。碰撞过后,年长的Bel Air车身已经完全变形,A柱彻底弯折,里面的假人估计性命不保,唯独发动机盖安然无恙。可惜要这样的发动机盖何用呢?碰撞时没有溃缩吸收能量,翘起来仿佛利刃一般,要是撞到行人那就是杀人帮凶了。
说发动机盖起保护作用的话,我是赞同的。前提是它能牺牲自我,去保护乘员和行人。之前在卡罗拉安全实验室,工程师详细介绍了发动机盖是怎样牺牲自我的。整个发动机舱盖,只有内板前端橙色部分是加强区,起到固定的作用。黄色区域就是吸能区域,所以采用镂空设计,碰撞时这部分就会变形吸能。发动机盖翻卷成一团,不会变成插入挡风玻璃的利刃。
如果与行人碰撞,发动机舱盖内板件是向下凹陷的设计,能减缓对行人的冲击。前翼子板内隔板和发动机盖相似,做成开孔、开槽的形式,两个支架是镂空的,都会变形减少伤害。
综合而言,发动机舱盖绝不是越硬越好,如果有人在你面前说“发动机盖一按就凹下去,肯定不安全”,请大声说它可以吸能保护行人和乘客。
点击这里查看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