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奇瑞乘用车制造事业部副总经理张国忠 【采访:新车评网 | 撰文:颜宇鹏】 新车评网原创 转载须注明出处 深度调研制造水平,是新车评网自主探营的一大课题。在长城、吉利、江淮、奇瑞,我们都看到了现代
——专访奇瑞乘用车制造事业部副总经理张国忠
【采访:新车评网 | 撰文:颜宇鹏】
新车评网原创 转载须注明出处
深度调研制造水平,是新车评网自主探营的一大课题。在长城、吉利、江淮、奇瑞,我们都看到了现代化的工厂,但在现代化的硬件背后,我们更想了解的是自主品牌如何走过从无到有的过程,总结当中的艰辛和收获,才是自主品牌继续发展的动力。
回顾当年
奇瑞公司的筹备工作是1996年底开始的,张国忠于1997年就到了奇瑞,见证了奇瑞从无到有的全过程。当时国家对轿车项目采用计划经济方式的目录管控,除了一汽、上汽等几大国企,其它地方和企业一律不准“碰”轿车生产。张国忠把那时的奇瑞比作“非正规军”,做任何事都不可以张扬。但为什么奇瑞下那么大的决心,即使“顶风”也要干轿车?张国忠说,当年的一汽大众捷达、上海大众桑塔纳等车,售价16~18万,完全处在一种疯狂掠夺利润的状态。当时的奇瑞轿车上市单车市场售价仅8.8万元,还可以支撑起整个奇瑞企业的起步和发展,这就是咱们“自己干”的信心来源。
【当年的开山作奇瑞轿车,如今想在网上找张原版照片都难,可见奇瑞的发展之快。】
1997年奇瑞工厂开建,从福特购买了一条老发动机生产线。在一批一汽、二汽资深老专家的技术支持下,第一辆奇瑞轿车于1999年12月8日下线。张国忠告诉我们,奇瑞用不到2年的时间实现从无到有,就算今天看也是奇迹,在当年那种环境下,困难更是不可想象:首先,制造轿车离不开供应商配套,但当时国内的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全部都被合资品牌垄断,它们要么对奇瑞进行封锁,要么对当时属于“非正规军”的奇瑞没有信心。人才是又一大难题,当年的中国几乎没有自己干汽车的人才基础。
车造出来了,困难还没结束。当时奇瑞有产品却无“目录”,不能在全国销售,奇瑞轿车只能在芜湖本地上牌。直到2002年,奇瑞轿车才拿到销售目录,耽误了2年的时间。但即便如此,当年最低售价8.88万元的奇瑞轿车还是受到了追捧,一度出现经销商、客户到生产线去“抢车”的情况,坚定了继续干下去的信心。
说起这段“革命史”,如今的张国忠是面带笑容,但是当时的艰辛我们完全能领会得到。“人们不但怀疑安徽、怀疑奇瑞,还是在怀疑中国”,张国忠这样描述当年奇瑞不被看好的情况。
今日规模
十多年后的奇瑞,在芜湖已经建成四大工厂(第五工厂正在建),负责制造的张国忠说,这四个工厂可以代表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过程——第一工厂虽,属80年代的国际水平,在当时已经是国内很好的水平;2002年初开建的第二工厂,达到90年代的国内高水平。二厂耗资5亿元从德国全线进口了一条最先进的涂装线,当时在亚洲只有两条,一条在奇瑞,另一条就是上海大众Polo涂装线,证明了奇瑞舍得投入的决心。
【全机器人工作的底板焊装线】
第三工厂于03~04年开建、06年建成投产,在冲压、焊装线大量引入机器人,第三涂装车间又从德国引入了一条最先进的全自动涂装线,投资7亿多,是目前国内小时产量最高的涂装线(每小时76台,切换不同颜色只须6秒)。三厂总装是的柔性化极高生产线,一条线能生产8款车型。
汽车是大投入、大产出的产业,一些设备的投入非常巨大,张国忠透露了一些数字:比如说焊装车间用的机器人平均30多万美元一台。这样的投入不能停滞:现在奇瑞A3、风云2、瑞麒G5和G6等,它们的主焊、主拼、底盘全由机器人操作生产;焊接车间大量应用三坐标测量仪、激光检测这类精密昂贵的设备;总装线的发动机、变速箱、仪表台、前后桥都实现了模块化总装,减少了装配问题的发生;像装轮胎这样的小工序,也投入了比较昂贵的机械手、电动/气动力矩工具,不仅让工人操作省力,更提高了产品的质量可靠性和安全性。奇瑞还会继续提升制造水平,在建的第五工厂工艺水平和自动化水平更高,实现全机器人焊装,冲压引入更加先进的多工位压机(一台压机即可实现换料、冲压等多个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