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有汽车市场开始,加价就已经存在。例如在90年代,第六代本田雅阁不仅要加价,还要托关系才能买到。可此时非彼时,早期加价属于产量短缺,处于卖方市场。发展到现在,汽车绝对是个买方市场,供应绝对多于需求,而且降价是个大潮流。但是加价依然时有发生,加价这个行为也引起了争议,有人觉得在有那么多车可选的环境下,还要去加价买车,那就是人傻和钱多。
不过,我并不这样认为,留意一下,市面上加价的车型,都拥有某种不可替代性。例如近代加价传奇CR-V,回想一下,老CR-V推出那时,市面上真没有像它城市化得那么彻底的SUV。对应那时的老RAV4,车厢无论看起来和坐起来都不太讲求精致。奇骏更别说,老款定位很偏向于工具车。以现在眼光来看,不容易理解当年CR-V加价之疯狂。事因后来RAV4、奇骏等车型在CR-V冲击下,都顿时觉悟,下一代车型都彻底城市化和轿车化,使得现在CR-V已经不像当年那么鹤立鸡群。
往后加价加到现象级,没记错是高尔夫6代。那时如果需要内饰质感、行驶品质这些高要求,基本只能去买B级车。可是B级车较大的尺寸,在日常使用时会有诸多不便,形象也嫌过于商务,不是每个人都喜欢。当然也少不了大众的宣传,一堆名词印在手册上,什么镀锌钢板、空腔注蜡、极光焊接、热成型钢等。两厢车毕竟难成主流,大众对整个市场影响更深远的轿车,应该是速腾。那个老婆用铁锅砸老公的广告,确实做得很三俗,但话糙理不糙,大家就是喜欢那么有体面感的A级车。速腾之后,A级车便多了A+级这个细分,例如现在的威朗、C4L、408等。近期不得不说还有十代思域,我也认同38号的观点,在现今市场里,你花同样价钱,确实买不到像十代思域综合表现那么强的车,奇货可居而加价也有一定合理性。不过话说回来,供需关系造成的加价可以接受,但经销商借信息不对称再加一把火,这个就有待商榷了。
说起大众加价,不得不提途观,这台车的稀缺性,在于当年它是同级里唯一一台非日韩系SUV。听起来有点无稽,但身边很多人问买车,第一个条件就是非日韩系。后来有福特翼虎、别克昂科威等车型加入,途观也就没有早期那么霸道。再有是现在的途昂,同价位也是找不到类似的车型,也符合我所说的不可替代性。近期加价还有汉兰达,这台车也是有稀缺性。之前7座SUV的第三排都没多少实用性,汉兰达非常适合那些既想要7座,又不喜欢MPV形象无趣的人。看到汉兰达卖得如此好,福特后来也引入了锐界。不过汉兰达加价部分是发动机的原因,2.0T发动机供货有限,至今加价潮已经淡下来,但订车还是要等一段时间。同样因发动机供应而加价,还有本田冠道。
总是说合资车加价,其实自主品牌也有很多加价史,例如哈弗H6早期就是要加价提车。没错,我经常骂哈弗H6各种不好。可是让时间倒退回2011年,十万级的售价,能买到如此尺寸规格的SUV,不得不说很有吸引力。加之在那个时候,长城的技术在自主中也是有领先性,往后在技术上才开始不思进取。看到H6加价之后,一堆自主紧凑型SUV涌现。之后长安CS75也出现过加价局面,看到CS75靠精致俘获人心后,于是后面自主SUV一台比一台做得精致,例如现在的吉利博越、荣威RX5、传祺GS4等。
不难发现,上面提到的加价例子,其实都有很积极的市场意义。厂家都是发现了某种潜在需求,而其它厂家对此仍视而不见。于是因击中消费者的G点,车型取得极大成功,当中一大标志就是加价提车。加价等于给了其它厂家信号,原来供需之间有这么一个缺口,其余厂家便很快推出类似车型,把这个缺口给补上。说最接地气的自主品牌,哈弗H6加价使得自主紧凑型SUV变得琳琅满目,而CS75则引导自主SUV开始走精致路线。在类似车型增加之后,原有的加价无疑会逐渐淡下来。
用中学课本的话来说,这个就是市场经济的美妙之处,无需引导,资源自发流向最高效的地方。以短期来看,消费者以加价提前满足某种独有需求,也算不上亏。以长期来看,消费者的需求得到更大程度满足,更不是坏事。这一切说到底,就是汽车在中国属于充分竞争的行业,所以存在即合理,实在用不着我们去批判,有人娶个彪悍老婆,那也是人家喜欢。哪怕消费者误读了自己的需求,也会以市场之力,慢慢修正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