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黄皮肤的“游客”,他满心欢喜地在纳斯卡正赛当天观看,很有兴趣地将自己融入到阵营当中。
距离上次纳斯卡赛车声音刺激耳朵,已经足足过去一个月,但那味道我依然记得很深刻。其实这篇口水文我不想拖这么久,最近都是频繁外出,还没能给到自己静下来的空隙,好好回味这味道独特且古老的纳斯卡。在美国人内心当中,纳斯卡并不仅仅是一项吸引赛车爱好者的赛事,而是能够满足全家的家庭日。
由于纳斯卡有着强烈的美国本土文化特色,平常在国内是很少见到关于纳斯卡的转播,最早关于纳斯卡的报道,应该得数到上世纪90年代,曾经有过电视转播,那段时间国内汽车赛事开始有,例如港京拉力赛、GT赛事跟赛道建设,这都是归功于汽车的普及。暂时不就扯这么远,说白了,大家对于纳斯卡的印象真的不深,最多应该能够记住这是一个高速跑圈圈的赛事,仅此而已。
到拉斯维加斯看纳斯卡比赛前,我没有研究过任何赛例,也不清楚各位明星车手的身世,与以往关注F1、WRC或者Lemans这类赛事不同,后几项大赛事我们会通过转播能够了解,现场能够集中观看,赛例也能清楚知道,这当中得感谢世界各地媒体集中报道,但是纳斯卡有着更强的区域性,老美特别爱看,而我这亚洲黄面孔出现在场地内会显得特别奇怪,就是这么明显的老美赛事嘉年华。
跟我们往常在国内和欧洲赛事不同,纳斯卡比赛前夕更像是一场盛大的聚会,场地外有各个车手的后援会,关于他们的纪念品你还能采购些,再进入场地去支持他们,胜算高的车手,通常他们的纪念片都更贵些。再者,还会有整车品牌的展示,改装风格展示,汽车用品的展示等等,大家很热衷于它们的存在,跟汽车嘉年华没差别,只是多了一场赛事而已。在停车场,你能够轻松发现赛道周围早早就有房车扎营集结,周末比赛当天房车数量轻松过千,而且不少朋友都是跟着赛事日程一路从别的城市过来的,忠实程度很难在其他赛事中找到。而如果要数场外的私家车,那么这会超出我对数学的认知,除非他们都有二维码能统计,否则绝对数不过来。一场纳斯卡比赛,或许会让你有疑惑,本来地广人稀的美国,到底从哪里冒出来这么多人?国内一线城市的演唱会都没这多。
热门的纳斯卡场次,提前一年就会开始预订,现在能够买到我上个月刚看完的拉斯维加斯场次,但那是2018年的预售票,两场连续外区票得149美元,好一点的位置得299美元,作为一个游客的角度去看,门票价格跟娱乐内容丰富的环球影城差不多,所以真要去看纳斯卡,对游客来说很难有吸引力,但如果你很喜欢赛车,这地方必须得去感受一次。
我们这场比赛得下午2点才开始,但在早上11点,我们进场的时候发现赛车场内早已人满为患,因为场内的粉丝团有地方可逛,汽车文化展示区也有东西可玩可聊。而且你还能够进入到内场维修区域,隔着玻璃看到自己喜欢的车手和赛车,了解他们出赛前到底会经历什么,这一切都很有趣。关键点在于,进场看纳斯卡,你不会觉得自己跟车手或者赛事有隔阂,你能够完全地观看赛事的每一个细节,不会像国内赛事那样,需要有特殊通行证才能靠近Pit房,赛车手到底长什么样,还得用望远镜从看台“偷窥”。在这部分,这场纳斯卡的亲和力确实非常强,赛车场内可以随便找到60-70岁的长者,3岁小朋友跟着父母来感受纳斯卡的也不少,反正你会觉得从8岁到80岁,纳斯卡貌似都能够Hold住这些观众。
透过玻璃,你能够看到很纯粹的纳斯卡赛车,外面的涂装只是广告商要求,没有大灯、车门、后视镜,车身内核是钢管式车身,跟原型车像的部分,就只有品牌LOGO的形状,而且仅仅是形状,因为LOGO都是贴纸贴上去的。至于发动机,你可以觉得它们没什么进步,2012年才开始变成电喷,摒弃掉原来的化油器,规矩是那样,但动力依旧可以做出600匹+,只是为了追求速度感。
每一辆赛车在进行比赛前,都得进行严格的验车,当然你还是能够近距离地观看,或者再买VIP通行证进入Pit房区域,这仅仅是门票上的差异,而不需要托关系。
买一张内场通行证,让导游带着你逛逛,了解些关于纳斯卡的信息其实也挺好玩的。是,我知道进到内场最好的还是能够近距离看到赛车、Pit房,甚至是遇到自己喜欢的车手,跟着它们一起验车。
刚才你可以透过玻璃去看Pit房和赛前整备赛车,在内场你甚至可以跟工作人员交流。
记住,所有赛车你都可以拍照,他们也很乐意让你拍赛车,因为外面全是广告,多拍些就能多些曝光,对广告商而言这都是价值。车厢内的结构也能够拍摄,只不过,眼看手勿动,工作人员是很讨厌观众触碰赛车的,毕竟这是赛车,而不是玩具,安全和车况很重要。
拍摄是受欢迎的,但关于底盘的部分是不允许拍摄的研究的,这是每辆纳斯卡赛车最考验技术的部分。
赛前验车跟之前我们见过的赛事类似,称重、尺寸、安全等等周边其实挺严格的,特别是车身尺寸和扰流,因为空气动力学部分稍稍偷步,极速就有可能比别人有优势,可这就不公平,没在规则内玩游戏。
毕竟比赛不是一天搞定,长期高转速,高强度运转,高速发生碰撞的可能性不小,所以备用多几辆赛车,也能够保证每场赛事的赛点,因为分数累积是年度车队和车手名次的关键。
每场比赛需要多套轮胎,因为高速、高温和高强度过弯对轮胎要求高,赛道碰撞的可能性也大,只要有机会,它们都会把握时机更换轮胎。
纳斯卡比赛一场基本都得跑200圈以上,随便一坐就是两三个小时,而且基本是环绕着一个简单的环形赛道,赛车就是环绕着高速跑着。确实,单单看车速是挺快的,长期能够保持着250km/h以上,甚至是挨着300km/h在角逐。可跟普通的公路赛相比,纳斯卡弯道是固定且看着简单,长期保持着同一角度和接近速度跑,有点像高速轨道火车,可看性貌似会弱些。不过,纳斯卡对车手最大考验是在长期高速下的集中力,以及赛车的耐用性。所以一场比赛,你会见到有爆缸、高速爆胎或者过分接近的撞车事故,这些都是因为长期高速的留下来的不确定性。
或许你习惯看着刺激的公路赛,纳斯卡其实更像是一场耐力赛,起跑过后就会进入平淡期,偶发性的事故或者插曲会直接改变排名,可能第一会变成第七,第六也能借着机会变成第一,这些事故跟赛事结果关联性很大,没到最后一分钟,你其实也猜不到谁到底是第一。纳斯卡跟平常的赛事很不同,看着可能会让你觉得有些闷,但只要融入到现场的气氛,好好地去感受,赛车声音其实也很好听,把自己当做是当地人来看纳斯卡,其实也挺过瘾的。不过记住,听赛车声音没问题,但记得带耳塞,前两分钟你可能会觉得很爽,但久了耳朵会受不了。
我这位黄皮肤的“游客”在纳斯卡赛场是异类,基本场内都是白皮肤居多,亚洲朋友貌似对此都不感兴趣。其实这次看纳斯卡,我都是以游客心理居多,不像过多去研究赛例和赛制,深挖每位车手的历史更是费心思。反而从我的角度看来,纳斯卡是一个很纯粹的高速环道赛,它真实地反应美国人对赛车的理解,以及汽车文化的发展,认真地融入当地人的心理和氛围,你或许能够理解为何美国车会有这些特性,高速公路对他们有多重要。
专门到美国,看过这场纳斯卡,我最深刻的观后感是,电视转播对理解纳斯卡没啥帮助,只有到现场感受,你才知道这美式高速赛车的魅力在哪里,否则你的印象只会停留在“纳斯卡=无聊、简单的环道赛”。反正我的做法是,凑对纳斯卡比赛时间,到美国旅游日程中将它加入,静下心去当好一天纳斯卡粉丝,选择一个看着顺眼的车手阵营去支持,心情随着他们的名次起落,现场有数以万计的粉丝陪伴着你开心和失落,听着老式化油器发动机轰鸣,这一天的纳斯卡行程绝对不会让你觉得闷,反而会充满收获。我想,或许应该给小孩早点做胎教,带她/他来感受一下赛车,洗脑也容易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