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着博越从祖国最北端的漠河向南直抵哈尔滨,和大家聊聊博越在北方冰雪道路用车的一些感受。
二月的南国已然嗅到一丝春天的气息,而万里之外的三江平原,却还是一片冰封的世界……
上周,赴祖国最北端的漠河参加了“吉利博越100度温差挑战”的启动仪式,以此为伊始,博越车队将一路向南,经北京、杭州、长沙、海口等城市,并最终于炎热的6月,抵达祖国最南端的行政区——三沙市。
这数千公里的路程,要经历从寒温带到热带的巨大气候变化,也要面对纷繁复杂的不同路况考验;可以说,环境之严苛已经大大超出了我们正常的平日用车体验,也确实是对车辆性能与品质的深度检验。
我们都知道,不同材料的膨胀系数都不一样,自然,在不同的环境下,不同材料间的配合间隙也会不一样。那么,在不同的极端环境下,铝合金轮圈与钢制螺栓之间会不会出现松动?金属与塑料内饰件之间会不会产生异响?
再比如说,极寒条件下,电池组件能不能正常充放电、发动机能不能顺利启动、电器设备能不能正常工作、橡胶密封件能不能维持设计性能,凡此种种,还有很多……
对于这些疑问,吉利方面似乎是相当的有信心,而此次温差挑战,也是以博越48小时冰冻后的成功点火来拉开这一路征程的序幕。未来,我们也将持续关注、跟进此次活动,看看博越在不同的路况环境下,其操控体验、主被动安全、乘坐舒适性、配置便利性等方面,又会有怎样的表现。
启动仪式之后,我继续跟随车队,完成了从漠河到哈尔滨第一阶段路程的穿越,借此机会,和大家聊聊博越在北方冰雪道路用车的一些感受,也算是对此前车评在非正常铺装道路部分一个补充。
首先对这一段路况进行一下简单的介绍,从漠河出发,经塔河、加格达奇、北安直至哈尔滨,全程沿省道(S207)和高速公路(京加、绥北)开进。其中,漠河至塔河一段,路面基本被冰雪覆盖,而塔河以南道路大多经过清理,路况较为正常。
此外,所有车辆都更换了雪地胎,且全程按编队次序行进,未经允许不得脱离车队,也不得进行超越。
由于这个原因,整个驾乘体验(主要以乘为主)并不是完全自由,也没有进行什么特别激烈的操控尝试;不过,这倒是与我们平时正常的驾驶习惯比较接近,也算是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闲话少说,谈谈自己在配置便利性、人机工程设计、动态表现三方面的一点感受与心得。
高配置带来的便利与舒适
长途行车,最能体会配置与空间的多多益善,博越的高配置有口皆碑,而这一次,座椅加热与语音识别给我留下了最深的印象。
零下三十度,在户外停了一夜的车简直就是冰窟窿,零下三十度,下车十分钟就被冻透了。在这样的环境下呆了将近一周,我真的感激博越的座椅加热功能,加热区域很大、加热速度也很快,而相比空调制热,座椅加热除了不会有冷车状态下的延迟,也不会有那种热风拂面的不适感。
冰雪路面行车,需要花更多的精力去注意路况,冰雪路面行车,连续的起伏会产生更多的颠簸。这时候就能体会到,论中控区域的操作便利性,触控不如按键、按键不如语音,当然,前提是语音真的管用。
博越的这套语音识别系统,无论是识别的成功率,还是调用相应功能的时间,都非常不错,做到目视前方、手不离开方向盘的驾驶,并非虚言,而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也算得上是驾驶主动安全系数的提升。
车内整体质感的优异与人机工程的一点不足
此前的车评中,我们多次提到过博越驾驶席坐姿过高的问题,而在冬季,由于衣服穿的较多,人显得比较臃肿,方向盘下沿与腿部的间隙进一步减小,大角度大方向时,会觉得操作角度与活动空间都不甚理想,甚至手与大腿还存在轻微的干涉。
去年在广州借车做深度车评时,那台试装车的工艺细节并不能让我们满意,但此次驾驶的量产车,就完全让人挑不出毛病了,大到内饰的整体用料、工艺,小到玻璃升降的质感等细节,都达到了非常高的水准,不要说比CS75与GS4明显要好,就是和多数紧凑型合资SUV相比,都有一定的优势。
但另一方面,在储物空间与电源接口的设置上,博越也还有可以改进的地方,比如说,除了中央杯架,前排没有一个既顺手又方便给手机充电的储物格;再比如说,前排仅有手套箱内的一个点烟器和一个USB电源,并不算充裕,而后排的点烟器电源也远不如两个USB接口来的直接方便。
在冰雪路况下谈机械层面的优缺
博越的机械性能,大家已经非常熟悉,而在非常规的冰雪道路条件下,我又有了一些新的认知。
冰雪道路,对南方的孩子来说,很是稀奇,但对于北方的小伙伴,却是每年都要经历几个月的路况。
此前的车评中,博越在良好铺装道路上表现出了非常不错的舒适性,而面对冰雪道路,更大的路面起伏,更多的连续颠簸,博越的表现受到挑战了。
面对大的路面起伏,悬架前半段滤震不错,但后段会比较硬,而且由于悬架的行程不够长,在最后完全压缩时会产生比较明显的冲击感。而通过连续的颠簸时,悬架的滤震动作稍微偏慢,有些跟不上路面的起伏变化,感觉就是一波未平另一波又起。
总结下来就是,过小颠簸比过大颠簸表现要好,过单个颠簸比过连续颠簸要好。这个好,并不是针对单车自身(所有车都是这样),而是针对同级别车型的横向对比,假设博越对小颠簸的过滤在同级中可以打90分,那对大颠簸的处理可能只能打80分,就是这么个意思。
开过了铺装道路,又开过了冰雪道路,再全面打量博越的悬架表现,我的评价是——有质感但还不够精密。
冰雪路面行车,除了要面对更多的路面起伏,还有就是要面对更低的路面附着力,这意味着,我们需要更精细的去控制转向、油门、制动。
大家也都知道,博越的1.8T发动机输出非常线性,在冰雪路况条件下,这样的特性无疑是巨大的福音,无论是结冰路面,还是野外雪地,动力都是想要多少就有多少,说踩多少就是多少,而这,也是一种随心所欲的惬意。
相较之下,转向手感还有提升的空间,优点是助力很轻,长途行车也不会消耗太多的体力,不足之处则在于太过电子化、毫无路感回馈可言,少了一些驾驶者对路面信息的感知,而这对于冰雪道路行车是比较重要的。
结语
抵达哈尔滨的时候,天上正飘着雪花,再回顾这一路的征程,总体而言,博越在冰雪路况的动态表现依然是比较优秀的,而我提出的不足之处,也是建立在对它高标准认知的基础之上;不是说做的不好,只是还可以做的更好!
最后需要强调一点,文中对于机械与动态层面的评述,都是建立在冰雪路况的特殊条件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