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说结论,体验在绝大多数日常工况中表现很好,但内部机械逻辑也注定它没有最新重“电”混动系统那么高的上限。
PHEV,插电式混合动力系统,在早期这项技术因为满电亏电油耗差距过大,导致很多人认为它是国内的政策导向产物,并没有多少技术先进性在其中。不过随着技术的发展,有多家国内外车厂已经拿出了更为成熟,实际体验也更优的技术方案,例如最近总被大家提及的比亚迪DM-i,其已经解决了满电亏电油耗甚至是动力输出特性的问题。因此,PHEV车型似乎不再是限牌城市的将就选择。
关于PHEV混动系统,看完这段话就全明白了
在PHEV混动技术路线当中,除去能外界补充电能之外,其油电介入形式又颇为复杂,有逻辑像HEV、RHEV这样强调电驱动力的形式,即电机功率大,直接连接车轮等驱动系统,例如比亚迪长城的混动系统。也有像MHEV这样不打破发动机-变速箱-驱动系整体形式,在中间环节介入电机的方式,例如领克的PHEV插电混动系统。
从混动技术的发展节奏上来说,像领克这种以传统燃油动力结构为核心的PHEV混动系统,是欧系车以及以前很多特长做混动系统的厂家选择,现在那些玩混动系统的厂家更多的是选择减少燃油动力结构,加重电力结构的形式。那么这是不是意味着领克的PHEV系统框架有些过时呢?这还得以体验和实际效果来说话,接着看。
具体来说,领克的PHEV技术特征是在变速箱内部置入功率较大的电机,也就是其所称的P2.5位置置入电机(关于P0-P4位置可参考我的文章解读)。这种方案的底层逻辑其实和MHEV相当接近,只不过常规MHEV混动系统电机置入都是在P0位置,且电机功率也较小。这也说明了领克的这套PHEV插电混动系统,从根本上还是以燃油动力结构为主,并没有像比亚迪长城最新的插电式混合系统那样,是重度在“电”上面做文章的。
其实这也是必然,因为想要以“电”为主,那么燃油动力结构肯定就得重新设计,首先发动机需要有高效率的点工况特性,说白了就是混动专用特性发动机,其次变速箱结构也得大刀阔斧的改革,甚至需要考虑要不要变速箱(有也大概率是高速巡航时直驱使使用),再有驱动动力就得重用电机,可不是现在简单的辅助角色定位。因此,领克的PHEV能量管理优化相当重要。
那么,领克的PHEV实际效果如何呢?
我所体验的车型是领克01 PHEV版,直接说结论,体验在绝大多数日常工况中表现很好,但内部机械逻辑也注定它没有最新重“电”混动系统那么高的上限,例如极限工况油耗和极限动力输出稳定性等等。属于那种自己很优秀,但耐不住人家换赛道的类型。
在既有的结构里,领克PHEV可以说是竭尽所能做到能优化的地方。比如说电池包的安全,那些防泡水、防漏电自然就不说了,这些大家都在做。它的优点在于把电池包集中在车体的中央,这样做不仅能最大限度保护其受冲击时危险性最小,同时还没有怎么影响车内空间(这和CMA平台的拓展能力也有关),电池物理层面的安全性领克做得不错。
另外在标定特性上领克也让电机充分发挥作用,电池有电时电机不仅能起到换挡时削峰填谷的作用,让驾驶更平顺,同时还让电机的加速性能也充分释放,形象点解释就是,加速的时候电机会和发动机说:“哥们你先别急着发力,我先来,不够了我再找你要”,这种电机输出高权重比的好处就是,日常开起来动力非常顺滑,有近乎纯电车的感受。
好了,到了关键的亏电工况了,领克的PHEV混动系统很有意思,它在设计逻辑上并没有告诉驾驶者SOC的值是多少,同时也不给驾驶者自己调节的权限,反正系统自己的目标很明确,那就是尽快把电池的电量拉到最低电量的上面,以保证有动力请求时电机有电可用。
在实际的体验过程当中,无论是什么模式,只要是日常开那么它的电池就总能保持住最后够用的电量,这也就是它能覆盖大多数亏电工况下的平顺加速感受的重要法宝。当然了,试车当然要试到底,经过刻意地将电量耗尽之后,此时会发现这款车的加速强度变弱了,同时在急加速的时候整车的动力响应也会变得更慢,原因就是电机确实不够电去配合,只能靠燃油动力结构。
除了在极端工况下动力体验有变化之外,亏电油耗也是重中之重,遗憾的是试驾路途过近,最后得出的数据没法做参考。可以推理的是,凭借着这套混动系统的标定,发动机在饱和工况下所储存的电量,是可以补充到红绿灯怠速、起步加速时的高能量浪费区当中,也就是说油耗有正优化,但幅度应该不会很大,这是它的物理结构所决定的。
总结
说着说着又变成了难懂的技术向文章,用粗浅的话来总评领克的PHEV混动系统,它在自己已有的架构里做到了很优秀,包括逻辑标定,亏电下的动力体感一致性等等,这是值得赞扬的。不过毕竟是用已有的燃油结构做文章,总体上限还是玩不过那些从零研发的完全向混动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