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在这个时代做汽车媒体还是挺幸福的,可以看到中国品牌在国内市场把合资企业搅的人仰马翻,下一步,是不是又可以看到中国品牌在海外市场风生水起呢?
不欢迎外国人?
从上海到莫斯科,飞行不过10个小时的时间。从航站楼到俄罗斯地面,似乎是经过了一辈子。绝大多数往返中俄的航班,要在谢诺梅杰沃机场起降,这样一座重要机场,只给外国友人预留了六、七条海关通道。如果没到过俄罗斯,你可能很难想象,两架载着中国人的A330前后脚在这个不大的国际机场降落,给整个航站楼带来的拥挤和热闹。
从这一点出发,我们引申出三件事情。首先,联系中俄的纽带级机场运力太差,假使把谢诺梅杰沃放在中国,充其量二线省会级机场,不能再高;其二,寒冷给了俄罗斯高冷的面孔,而他们还要扮的更加高冷。在这个世界上,不会再有一个地区像欧洲一般看中血统,哪怕地缘偏远至俄罗斯,一个四分之一在欧洲、四份之三在亚洲的国家,本国公民的权益和便利远远高于外国人的。六七条外国人海关通道的旁边,是差不多数量的“本国人”通道(其实是没有明确说明只供俄罗斯人使用的),每当为数不多的俄罗斯人全部过关,才会有工作人员指挥外国人借光“俄罗斯人通道”;其三,俄罗斯人工作效率奇低。工作到现在,我也到过了一些国家,不管跟那些很发达的或者有些落后的比,俄罗斯海关在证件审查上花的时间真的超长,比大众加长的轴距还要长。懒懒散散、悠悠闲闲的工作态度放在国家的窗口单位,给外国人留下的初印象,真的不好。
俄罗斯现役坦克现身?
如果再往深了说,谢诺梅杰沃的衰颓,是俄罗斯经济的缩影。曾经的苏联老大哥,如今被当做了中国高速发展的背景板。轻工业不发达、重工业躺在前苏联老本上、国家机器束手无策、只能靠卖能源和军工维持,哪里拿得出钱去修那么国际化的机场。并且,经济上的颓,可以说是由表及里了。在莫斯科郊外的白天,吉利给博越安排了一场跟坦克的越野PK。这当然只是一个很新鲜、很热闹的体验环节,我不会真的认为两种“车型”的越野能力在一个层级上。只是想说,中国团队可以通过正常手段让简化版俄罗斯现役坦克T80摆在媒体面前(随便拍照)。
真的是拮据吗?
(活的防弹7系)
真的是拮据吗?在莫斯科的街头,豪车大把。说真的,我从来没有在一个城市看过这么多高端奔驰,不管是北京、上海、香港;或者东京、纽约、伦敦。迈巴赫S、G500、G550、SL,各种新款、顶配、甚至是防弹版,莫斯科头部阶层的奢侈让人羡慕。如果盯着街上的车流久一点,习惯一下各种好车对你的刺激,新的问题又来了。在车这个问题上、或者说在阶层问题上,俄罗斯两级分化是严重的。从一般民众的拉达、福克斯、明锐,再往上一个层级,就是宝马3系、5系、奔驰E级这样的车型了。我们传统认知里的中产阶级代表——迈腾、凯美瑞、天籁——出镜率并不高。
东车西渐?
既然是来莫斯科参加“吉利挑战100度,中欧品质行”的活动,我们来看看这个市场,是不是给吉利这样的中国车企留足了机会?首先,我们拿来俄罗斯4月份各品牌销量,拉达、起亚、现代占据前三位,卖的车基本都在两级分化的下端、走的无非是性价比路线。哎,凑巧了,这个方向我们驾轻就熟啊。在咱们国内市场,我们用低价更高配的策略打的韩系车抬不起头来,换到俄罗斯,一样的策略应该也行的通吧(仔细想想,吉利的海外策略是不是这样的——哪里韩系车卖的多,咱们就杀过去)。如果可以把前三名的销量各蚕食走三分之一,加起来也有两万多台。毫无疑问,这是一个不错的增长点。2016年,吉利汽车提出了“20200”,也就是说,在2020年,达到年产销200万台的目标。在国内市场日渐饱和的今天,没有海外销量的助力,200万台的目标怕是颇有难度。
为了这个目标,吉利的局早就布下了。去年11月,吉利在白罗斯(白俄罗斯现在改名白罗斯了)的工厂下线了欧洲博越——Atlas。在莫斯科的这几天,我也在想,为什么吉利把生产基地放在白罗斯、销售主体放在俄罗斯。
在白罗斯生产,原因应该比较综合。我翻回新工厂落成时的媒体报道,他们是这样写的“白罗斯总统动情的说:我曾经梦想,什么时候白罗斯也能生产自己的轿车。我的梦想——制造白罗斯产轿车的梦想在中国的帮助下实现了。”撇去煽情,我们可以想见,白罗斯的制造业体系、供应商链多么不完备,选择在那里建厂,除却俄白哈海关联盟之下,白俄出口汽车享受零关税之外,剩下的应该是政治和战略因素了。这些东西,我不多做猜测。那为什么把销售的主要目标放在俄罗斯呢?俄罗斯只是吉利进军欧洲的桥头堡。文章的开头,讲了俄罗斯人是怎样的高冷,不是废话,是为接下来的内容做伏笔。
背书 背书 背书
吉利的车,单论品质,我想俄罗斯人也挑不出什么毛病。关键的问题还是在品牌,如果连欧洲边缘都拿不下,怎么往汽车文化更深、对待外国产品更高冷的西边进军。
怎么拿下俄罗斯市场。在活动的过程中,我捕捉到了蛛丝马迹,以此推测吉利的营销策略。莫斯科的吉利的4S旗舰店开在了Volvo旁边,两家共用一个大门,甚至中间有连廊相接。传递给消费者的观感,丝毫不避讳吉利对Volvo的控股关系,甚至暗示消费者,沃尔沃不惜一切给吉利背书。这一点跟国内吉利与沃尔沃品牌的泾渭分明十分不同(仔细想想,是不是很有意思)。
背书,是现在吉利品牌在海外市场最需要的东西。沃尔沃站在吉利背后,是背书的第一层。但是对于一个面向欧洲的“新品牌来说”,还是不够。吉利组织的中欧品质行活动,从西安出发,途径俄罗斯、德国、法国等9个国家,一路2万多公里,一直开到伦敦。向西方市场展示博越、向国内市场证明品质只是活动的一个目的。另一个目的,我想是让西方人看到,整场活动中,吉利的logo是和壳牌并驾齐驱、紧紧联系在一起的。所以,壳牌,又是另外一层背书——一个国际驰名的英国品牌,从2006年开始,已经跟吉利在业务层面有着深厚的联系。
车队在俄罗斯的发车仪式上,我跟当地的汽车媒体小小的讨论了一下。在他们眼里,博越(俄罗斯叫Atlas,售价大概在10万-14万人民币)的竞争对手主要是丰田RAV4(比Atlas贵)、起亚Sportage(比Atlas贵)、现代Creta(国内叫ix25,比Atlas便宜)。从俄罗斯同行的反应里,我觉得吉利对媒体的形象营造是到位了,下一步就看怎么继续说服消费者了。
200万台的小目标?
不管是借力Volvo还是壳牌,对吉利来说,都是成功的营销策略。但最终销量怎么样,能不能一举打开欧洲市场,还是要看品质和口碑的。聚焦俄罗斯,倒也是个不错的契机,如果能用质量、可靠性征服这个半年都在下雪的国家,一定能收获不错的口碑。口口相传的道理,放在任何一个国家都不会错。写到这里,我忽然想到了一个问题。随着中国品牌走出去,海外建厂、海外销售,我们的上限究竟在哪?
2017年是吉利买买买的一年,收购宝腾、收购路特斯、收购戴姆勒股份。一番操作下来,在2020年定的目标“不过”是200万台。这就是我们的上限了吗?把视野和野心放的发一点,想想大众、丰田一年上千万台的数据,200万只是一个小目标而已。如何向上突破,是混的不错的中国车企都在思考的问题吧。生在这个时代做汽车媒体还是挺幸福的,可以看到中国品牌在国内市场把合资企业搅的人仰马翻,下一步,是不是又可以看到中国品牌在海外市场风生水起呢?